殷永昌的一生,是被航模托举着的一生。那小小的、会飞的"小玩意儿",承载了他全部的青春与热血,也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军事记忆。当他在云端追逐那架小小的航模时,何尝不是在追逐一个民族的尊严与梦想?
1970年,年轻的殷永昌带着丘县赵阁村的泥土气息走进军营,被分配到第55军高炮团航模班。那时的航模,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却在那个技术匮乏的年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火炮导弹的假想敌,是对空武器研制的试金石,更是战士们磨砺技艺的对手。殷永昌初见这些会飞的"小玩意儿"时,心中涌动的好奇与热爱,恰似孩童见到新奇玩具时的纯粹欢欣。谁能想到,这最初的欢喜,竟孕育出一段跨越数十年的执着追求?
1976年,全国航模事业几近荒芜,殷永昌所处的领域更是冷僻。面对技术的空白,他没有退缩,而是以苦行僧般的毅力,在无人指引的黑暗中摸索前行。没有器材,他便亲手制作;没有资料,他便四处搜寻、相互借鉴。那些沉浸在航模世界里的日日夜夜,调试、修理、研究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他对这门技艺的虔诚朝圣。他将航模的基础理论一点一点啃下,攻克了从制作到飞行修理的重重难关。这种在技术荒原上独自开垦的精神,不正是那个年代许多无名英雄的共同写照吗?
1991年,当殷永昌带领两名战士代表广州军区参加全军航模竞赛时,他们已将航模首飞成功率从80%提升至95%以上,最终摘得集体和个人总成绩桂冠。站在领奖台上,他没有陶醉于荣誉,而是谦逊地表示要向他人学习。这种永不自满的谦卑,比奖杯本身更为珍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总结实践经验,编写了《航模基础知识问答》一书,这本书至今仍是部队的教材。一个士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后来者铺就了道路,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传承吗?
在广西边防和湛江靶场的复杂环境中,殷永昌保障了高炮实弹射击100多架次零失误。他的航模不仅是训练的靶标,更是锤炼部队战斗力的磨刀石。耀眼成绩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他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父亲瘫痪在床时他未能膝前尽孝,妻子独挑家庭重担累倒流产时他无法照料。当父亲去世时他未能回家见最后一面,那枚塞给妻子的军功章,是他唯一能给予的补偿。这枚军功章上,凝结着多少家庭的牺牲与奉献?它闪耀的光芒里,包含着多少说不出口的愧疚与思念?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硝烟中,殷永昌再次奔赴前线。那些参赛前的飞行,每一次都关乎生命,每一次操作都可能决定生死。家中的老父亲不识字,却买了地图挂在墙上,指着广西宁明的方向说:"我这个儿子,就在那个地方打仗。"当战友们回到老部队,老父亲总是满怀期待地说:"到天上去看看,看看我儿子在那边怎么样。"这些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多少军人家庭的牵挂与骄傲?
1994年调到济南军区任教员后,殷永昌在教学之余积极指导地方航模爱好者,为培养后备人才、普及航空航天知识贡献力量。2001年退休时,他已成为全军闻名的"靶心之最"。如今,这位古稀老人回忆往昔,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艰难困苦的奋斗,在他口中都化作了最朴素的真诚。他那依旧赤诚坚定的眼神,深处是一位老兵对祖国、对人民最深沉的爱。
岁月如歌,荣光永存。殷永昌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并非遥不可及的存在,他们往往只是比常人多了一份执着与坚守。在云端追逐航模的他,用一生的专注与奉献,铸就了一枚无形的勋章。这枚勋章,悬挂在民族记忆的天空,提醒着我们:正是无数个"他"和"他们"的坚守与付出,才有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让我们铭记这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贡献的英雄,传承他们的精神,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