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仲秋节》
唐增虎(山东)
桂香漫过墙头时,仲秋的月色已悄悄酝酿了整月。这承载着千年情愫的节日,本是上古秋夕祭月的遗存,在汉时普及,于宋时定型,终成与春节齐名的民俗盛典,将“春祭日,秋祭月”的古老传统,化作华夏儿女心中最温柔的约定。
暮色轻笼,院落里早已摆好了案几。玛瑙般的石榴裂着笑口,圆胖的月饼泛着油光,其中石榴馅的尤为别致,咬开时酸甜的汁水混着酥皮簌簌落下。老人执壶斟酒,孩童追着光影奔跑,笑声惊起檐下雀儿,却惊不散那轮缓缓升起的明月。有人举杯,恍惚间与李白“举杯邀月”的诗魂相遇——原来千年前的文人雅兴,早已化作今日席间的寻常欢愉。
月光渐浓,如纱似练铺满九州。檐下的情侣相倚低语,月光为他们镀上银边;厅堂里的老人抚着孙儿的头,皱纹里盛着笑意。此时有人轻叹“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却也明白,圆满从不在朝夕,而在家人围坐的暖意里。案上的月饼要分着吃才香甜,正如团圆要众人相聚才圆满,这是刻在骨子里的默契。
月光照过长城,也照过边疆;映在都市的窗棂,也映在乡野的苇坑。草原上的牧民伴着月光起舞,江南水乡的人家乘舟“走月亮”,不同民族的欢庆声响成一片,恰如这轮明月,无论照在哪片土地,都洒下同样的清辉。这份跨越地域的共鸣,正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让“华夏同命”的信念在月光中愈发坚定。
总有几缕月光,要落在游子的案头。他们望着天边圆月,想起故乡的苇坑与老柳,想起母亲手中的月饼,那份思念正如季羡林笔下的乡愁,“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但这思念从不孤寂,因为抬头可见的明月,正连接着千万家的灯火,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从指尖传向天涯。
夜深时,月光更盛。孩童手中的灯笼晃成流动的星河,老人的故事里混着月饼的甜香。此刻的团圆,是小家的温馨;此刻的共鸣,是大国的根基。从案头的石榴月饼到心头的家国情怀,从席间的欢声笑语到“龙国腾飞”的期盼,仲秋的月光早已超越了自然景致,成为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
月挂中天,清辉万里。这夜的月光里,有家庭团聚的温暖,有民族团结的力量,有游子思乡的柔情,更有华夏同命的担当。愿这花好月圆常伴人间,愿“天耀华夏”的祝福随月光永恒,让每一份思念都有归处,每一份期盼都能成真。
202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