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伴中秋之夜
作者:毋治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辉满地,正如李白诗中云:“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大地如婴儿般的酣睡在美梦中,浑身罩满了银白色的月光。月光下的世界,朦朦胧胧,如梦如幻,恬静而安详;月光下的世界,如此清冽、如此明朗,仿佛空气中也弥漫着花的清香;月光下的世界,一片圣洁,人的灵魂也在这片圣洁中得到了升华。
中秋的月亮是永恒的话题。她清辉如水,圆润如玉,在清明冷艳中带着几分傲岸。出自唐代诗人李白在《朗月行》里诗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抬眼仰望,月亮如娇羞的少女,静静的驻足空中。这就是中秋的月色,这就是中秋的夜晚。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所赞:“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亘古不变的月亮,以她的阴晴圆缺预示着人间的兴衰荣辱、世事变幻。她总是默默的关注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都能得到她圣洁无私的光芒,既亮丽幸福的人,也眷顾不幸的人。她永远慷慨地给予,那么从容,那么大度。
中秋是思念的节日,中秋的月亮撩人情丝,惹人相思,促人回忆。有人说中秋的月光是游子望乡的眼眸,是被爱拨动的款款心曲,是沉淀在心底浓浓的祝福。每到中秋,我们都会思念,思念那远去的风,远去的云,远去的微笑和那已经远去的往事。中秋的思念是一份清凉、澄澈、淡淡的远怀,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里有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是多少游子的望乡情怀,圆圆的月亮承载了满满的思念,“缺也是思念,圆也是思念”,“月到中秋偏皎洁,人到中秋更思乡,比月亮更圆的是思念。”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多少人的美好意愿。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里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在这“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夜空下,令人生出许多遐思:远行的游子摘下天边的明月照亮归乡的路,热恋的情侣在圣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月色,亘古的晶莹剔透、冰晶玉洁,圆圆满满,不禁让人发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
在八月十五中秋夜,伴随着一盏孤灯读一本《红楼梦》。书房里,那株桂花开得正盛,若有似无的幽香满溢在每个角落,甚至,温柔地缠绕在了指尖,在每一次翻动书页的瞬间,扑鼻而来。彼时,正读到《红楼梦》中贾母带着众人在凸碧山庄过中秋赏月赏桂花一回。那山坡子上的桂花一定开得正当时,圆月中天,微风里花香袅绕,连那击鼓传花用的都是顺手折下的一枝桂花。最喜欢的,还是那段花下品笛:“趁着明月清风,天空地净,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想来,那桂花树下传来的`袅袅笛音,一定也是浸透了桂花的香,令笛音更加的清透醉人。
《红楼梦》里有深厚的中医思想,值得细细品味。本文把中秋月圆、悲秋与林黛玉的肺病连成主线。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此晚的月亮最圆最亮。从中医来分析,月亮的亮光即是阳气,这一晚的月亮最圆最亮,也即此晚阳气最旺。生命以阳为本,阳气旺则生活有活力,阳气弱则生命活力下降。所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往往会在八月十五赏月。一般认为,赏月象征着全家人的团圆,但按中医理念来看,也意味着向往阳气的旺盛。
月圆即阳旺,但月圆则易缺。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都希望月亮一直圆满,家人一直团聚,可是,世事往往不遂人意愿,往往顺意中有着失意。这在《红楼梦》一书中即有着深刻的体现。《红楼梦》中所写到的节日众多,有元宵节、端阳节、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春节等。其中描写次数最多的是元宵节,其次是中秋节。而且在书的开端出现的第一个节日便是中秋节。甄士隐设宴邀请贾雨村饮酒赏月,为后文贾雨村仕途沉浮埋下伏笔。《红楼梦》书中真正浓墨重彩来描绘中秋节的是小说第75至76回,中秋夜贾府“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显然,这是阳气旺盛之象,意味着生命有活力,家人团聚而和谐。但热闹的场面并没有给众人带来宁谧欢畅。在这本该团圆的节日里,平时擅于谈笑风生的凤姐及李纨都因病缺席,宝钗姊妹回家圆月,让贾母感到人少的冷清。贾赦又借笑话数落贾母偏心,自己却在下山路上被石头绊了腿。就连黛玉和湘云的即景联句也出现了“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诸语。妙玉对于二人的联句评价说:“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
贾母本想用欢度中秋来抵制江南甄家被抄所致的不安气氛,但终于禁不住“呜呜咽咽”的笛声而“堕下泪来”。欢乐的中秋图景与宴饮者的悲凉心情形成鲜明对比,达到了反衬的良好效果。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按时序来看,中秋月圆,之后则月亮渐衰,月光渐暗。且时属秋分节气,天地之间的阳气渐收敛于地面以下,天地之间越来越清爽,也越来越清冷。显示着阳气渐尽,阴气渐盛。人生于天地之间,感同身受,会令人生出一种乐极而悲的情绪来。《红楼梦》小说本来就是一个悲剧。从中秋节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已经蕴含着秋与悲的色彩。可以说,整本《红楼梦》非常重视描写秋季,这与作者要抒发“悲”的情感用意是分不开的。
事实上,中国文学的悲秋情怀渊远流长,延绵不绝。宋玉的《九辨》首开了中国文学“悲秋”传统之先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后的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如此描写秋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则将秋天的肃杀之气渲染到了极致,而此前此后与此共鸣的诗词曲赋之作更是多不胜举。
以《红楼梦》为例,林黛玉即有《秋窗风雨夕》,其诗曰:“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读来只觉无限悲伤,皆自心头泛上来。 从中医来分析,悲为肺之志。为什么古来文人每每有悲秋之作,而绝不会悲春非夏呢,这其实是有中医道理的。因为秋属金,其气敛降,金气由肺所主。天地之间至秋则凄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天人相应,人与天地气机相交感,就容易在秋天产生凄凉、垂暮、抑郁之伤感。
从文学创作来看,凡是悲秋的主题总是与秋风、秋雨、秋气、秋声、秋月、白露、落叶等意象连为一体。而所有这些意象都是铺垫,至《红楼梦》第98回黛玉死亡,即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达到高潮。显然,这样的悲剧与秋相关,而秋应于金,通于肺。事实上,林黛玉素体肺气不足,她所患的也是肺病,而且是极难治愈的肺劳。简单来说,就是肺的劳损,其肺的劳损与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都有相关性。
细读《红楼梦》,书中描述林黛玉的病情,表现为“浑身发热、面上发烧”,“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觉)”以及林黛玉易怒易悲等心理特点,可知林黛玉之病实属肺劳。第32回林黛玉喜获知己时,自我悲叹:“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通过林黛玉自道,点明“病已渐成”,“劳怯之症”已萌。
自古,桂花与中秋就脱不了干系。仿佛是种约定,每年中秋前桂花都应约而放,千里迢迢奔赴圆月之约。中国古代神话里,吴刚在月宫经年累月,怎么砍也砍不断的那棵桂树,每临中秋,便馨香四溢。传说也只有每年的中秋,他能够在桂树下稍事休息,饮一盏桂花酒,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
猜想,吴刚,每一斧下去,那夹裹着月亮清辉簌簌而下的点点黄金屑,落到了何方?在西湖,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杭州灵隐寺,有一年中秋,皓月当空,有个叫德明的和尚忽然听见寺外传来滴答滴答的下雨声,连忙开门一看,只见从月亮上落下无数珍珠般的小颗粒。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智一长老仔细一看,原来是月宫里吴刚伐桂震落的桂子。他俩把这些小颗粒种在寺前庙后的山坡上,第二年中秋,树上开满了芬芳的桂花。后来,人们把桂花种在西湖四周,渐渐种遍全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山寺月中寻桂子”的不朽名句。宋代词人郑域也云:“嫣然一笑,风味人间没,来自广寒宫。直偷得、天香入骨。软金缕屑,点缀碧琼枝,花藏叶,叶笼花,刚被风吹拂。道人衾帐,不用沉烟熨。插满枕屏山,觉身在、蓝桥仙窟。一觞一咏,消得九秋愁,篱边菊,畹中兰,甘避芳尘不。”桂花那沁人心脾的香,恐怕也只有根自月宫,方担得起“天香”的盛誉。
穿过那铺满石子的小径,走上一座石桥。触摸着石栏上绵软的青苔,像捧握着您温柔的小手。亲爱的!您还记得吗?那次,就在这里,娇巧的您依偎在汝温暖宽阔的怀里,仰起您明月般的脸庞,那长长密密的睫毛下,一双丹凤眼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晶莹透亮。汝轻抚您如瀑的秀发,凝视您的双眸,捧您的双手在汝胸前,让您感受汝火热的心跳。那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子的无限深情!就那样长久地凝视着您,要把您融化在汝温柔的眼波里,一直到把您看得不好意思,一头埋进汝的怀里,嗔怪着说道:“你坏,你坏。”亲爱的!汝好爱你! 因为您不仅有江南女子的温柔婉约,也有北国女孩的豪爽热情。您娇媚的容颜如花般俏丽,您婀娜的身姿似春风拂柳,您的声音银铃般清脆悦耳,您生了气的模样又是那样楚楚可怜。 亲爱的!您就是汝永远的爱恋,纵然相隔遥远!星移斗转,岁月沧桑,吾爱永恒!如果愿意,汝的臂弯就是您疲惫是休憩的港湾,汝的怀抱就是您无助时寻求的温馨家园!亲爱的宝贝,昨天汝打开邮箱,收到了您的电子邮件,里面是您送给汝的温馨浪漫的中秋祝福!谢谢您了,汝可爱的天使! 每当汝收到您的消息,总有一种温暖潜入心怀。
您在微信里说,那里有个男人想追求您,您觉得谁都无法和汝相比。宝贝,那是因为没有谁比汝更爱您!走下石桥,被阵阵馥郁的花香吸引,闻着那香味,绕过石栏,来到一棵桂花树下。那白色的小花缀满枝头,在月光下变成了柔和的鹅黄色。一朵朵,挨挨挤挤,争相吐芳,装扮着这中秋之夜。汝记得第一次认识您,也是在这丹桂飘香的季节。后来,您为了深造,到千里之外的另一城市工作学习。
分别的日子,心儿时常被思念包围,您多次叮咛汝要抛开思念的忧伤,但汝在思念的日子里尝到了美丽的幻想。因为有了思念就有了盼望,有了思念也就有了感慨的时光,有了思念更懂得彼此珍惜,有了思念也就明白了今生最多的向往是在何方!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在这月圆之夜,默默的想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