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古训之脉 践为民之行
——学习《弟子规》的体悟与践行
作者:王福平
诵读/编辑制作:小格
传古训之脉 践为民之行
——学习《弟子规》的体悟与践行
作者:王福平
翻开邢涛总策划、龚勋主编的《弟子规》读本,指尖抚过“冠必正,纽必结”(36页)的字句,纸页间似仍留存着古训今用的温度;轻声念出“见人善,即思齐”(68页)的箴言,墨痕如古寺铜钟,在浮躁的心湖里漾开圈圈涟漪。这本仅千余字的蒙学经典,曾是私塾孩童摇头晃脑的开蒙课本,是寒门学子案头的处世启蒙,如今却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中,成了无数成年人追寻精神根系的灯塔——这份感知,在我参与《弟子规》学习体会的撰写与传播过程中,愈发真切刻骨。
那篇题为《学好礼义,辨别廉耻》的短文初稿,原是深夜伏案时,伴着台灯暖光写下的三千字随感。未曾想,中国朗诵之声志愿者文化传播中心的小格老师见后,竟逐字逐句打磨:“‘浅见’二字过谦,改作‘浅思’更妥,既存谦逊之态,又藏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悄然上线’前添句‘似春雨入夜’,更贴合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气质”;为配上与文字适配的插图,她更是反复查找、对比数十张图片,只为让古训与画面相融相契。定稿后,马志宏老师为赋文字以生命力,反复调整诵读的语速语调:读“事非宜,勿轻诺”(64页)时放缓节奏,似长者榻前殷殷叮嘱;念“见人善,即思齐”时声调微扬,藏着见贤思齐的热忱。这般精雕细琢下,短文终在9月28日22时,伴着秋夜的微凉悄然上线。
起初我并未奢求太多,只盼这几句关于“礼义廉耻”的浅思,能触碰到几位同频的同路人——哪怕只有几十次阅读、几句点评,便已足够。可未曾想,至10月2日16时30分,短短四日有余,后台阅读量竟如春日新苗般节节攀升,突破67851人次;更有103位素未谋面的仁人志士留下点评——这个数字,远超寻常文化类文章动辄几十、最多四五千的传播量。次日清晨再查数据,读者数又添496位,最终定格在68347人。这跳动的数字,像一柄轻锤,缓缓叩开了我心底关于“传统文化是否过时”的疑窦。
数字背后,是一颗颗渴望被传统文化浸润的心,是一段段藏在文字里的深度共鸣。有读者留言:“如今多的是‘精致利己’的算计,少的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踏实,读您的文章,竟想起幼时母亲教我‘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的模样”;另一位朋友感慨:“活到四十岁,读‘事非宜,勿轻诺’(64页)才懂,老祖宗早把‘说话算数’的道理说透了,从前总因随口应承误事,如今才算摸到了处世的根”;还有位年轻读者写道:“一直觉得《弟子规》是老古董,直到看到‘物虽小,勿私藏’(6页),才想起上次帮同事收快递,差点因贪小便宜私藏赠品——原来廉耻从不是大道理,就是这点滴的清醒”。这些点评无华丽辞藻,无生硬说教,却字字透着掏心窝子的真诚——原来不是传统文化“过时”了,而是我们太久没静下心来,聆听这份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教诲;不是人们不需要礼义廉耻,而是少了一扇通往传统美德的“引门”。
常有人当面发问:“快节奏的当下,学《弟子规》有什么用?背几句‘冠必正,纽必结’(36页),能帮我升职加薪吗?”其实答案,就藏在这六万七千次的点击里,藏在读者们滚烫的留言中。“礼义”从不是刻板的繁文缛节,不是逢年过节才拿出的“客套话”,而是与人交往时“言语忍,忿自泯”的体谅——是排队时不插队的分寸,是争执时先闭嘴的包容,是对服务员说“谢谢”时的真诚;是邻居家孩子深夜哭闹时少些抱怨、多句关心的谦和,是朋友失意时“闻过怒,闻誉乐”的清醒,是陌生人问路时“路遇长,疾趋揖”的尊重。
“廉耻”更非空洞的道德说教,不是只有官员才要守的“大规矩”,而是面对诱惑时“物虽小,勿私藏”的清醒——是公司打印机旁不私拿一张纸的自觉,是超市结账时收银员多找了钱主动退回的坦荡,是网络上见不实信息不跟风转发的克制;是行差踏错前“过能改,归于无”的底线,是做事不违心、做人不越界的坚守。它像一把标尺,帮我们在纷繁世事中辨清“该为与不该为”;更像一捧乳汁,滋养着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大厦——难怪古人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份从孩童时便种下的文化根脉,或许少年时看似“无用”,却终会在人生某一刻,成为支撑我们行稳致远的力量。
想起短文传播中的那些细节:小格老师为一个标点符号,反复琢磨“这里用逗号还是句号?要贴合诵读时的停顿”,为寻一张适配插图更是翻遍图库、再三比对;马志宏老师录到第三次时突然停住:“刚才读‘廉耻’二字语气太硬,少了温度,我再录一遍”;还有位署名“尚顺”的老师,特意写下长篇评语:“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也没有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将‘礼义’与‘廉耻’这两个抽象概念,悄悄融入了日常处世的细节里……懂礼义,方能行稳;知廉耻,才可致远”。这些素未谋面的人,因一篇短文、一本《弟子规》聚在一起,像一群守护文化火种的使者,小心翼翼地为这簇火添柴、挡风。
我忽然彻悟:这六万七千次阅读,从来不是一篇短文的“成功”,而是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它就像深埋地下的古酒,或许会被时代尘埃覆盖,可只要有人愿意拂去尘埃、启封开盖,那份醇厚香气自会顺风吹散,吸引无数追寻精神芬芳的人。正如南山翁(國盛)老师所言“好作品百读不厌其烦欣赏”,亦如“依然爱你”老师的评价“文笔优美隽永,情感真挚纯粹,给人以哲思启迪”——他们赞的不是文字,是文字背后那座藏着“礼义廉耻”的传统文化宝库。
往后再读《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的字句旁,便多了六万七千个鲜活的注脚:是小格老师逐字打磨、寻图适配的专注,是马志宏老师反复诵读的认真,是“希望之梦”老师“欣赏精品美文,学习点赞支持”的热忱,是“幸福快乐”老师“拜读佳作,精彩纷呈,受益匪浅”的真诚,更是那位年轻读者“原来廉耻就是不私藏赠品”的顿悟。这注脚清晰昭示:礼义廉耻不是博物馆里的玻璃陈列,不是古装剧里的台词,而是融入日常的言行——是出门前理好衣领的严谨,是与人交谈时注视对方眼睛的真诚,是面对小利时摇头说“不”的清醒;中华传统文化也不是故纸堆里的泛黄记忆,不是学者们的专属课题,而是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是失意时“宽转弯,勿触棱”的智慧,是得意时“勿自暴,勿自弃”的警醒,是与人相处时“将加人,先问己”的善良。
只要我们愿传承、愿传播,愿像小格老师、马志宏老师那样做传统文化的“传声筒”,愿像留言读者那样做礼义廉耻的“践行者”,这颗文化的种子便会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长成支撑民族精神的参天大树。而我们,终将在这棵树下读懂“懂礼义,方能行稳;知廉耻,才可致远”的真谛——这,便是《弟子规》教给我们的,最朴素也最珍贵的人生箴言,更是传古训、践初心、服务人民的根本要义。
2025-10-03.(259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