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两重天
从八毛钱的纠结到满桌的团圆
郑世兴

八十六载中秋月,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我不知流过多少心酸和高兴的泪水。照过1961年攥着3.4元钱买汾酒的颤抖双手,也抚过1968年在“文革”内乱中空荡的自行车把,如今又映在满桌大闸蟹的油光里。三个中秋,三重月色,在记忆深处织就一张关于时代与亲情的网。
1961年中秋:八毛钱的“奢侈”与温情
1961年9月,我从济南毕业分配来淄博工作。9月16日到医院报到。当天下午一位老会计喊我到财务科领工资,我心想,怎么还没上班就发工资啊?原来我的档案提前两天就到了,按规定上半月分配来发全月工资。拿到平生第一次的工资,转眼中秋节就要到了,我拿着刚发的这34.5元的工资,在博山百货大楼柜台前一看茅台4.2元一瓶,汾酒3.4元一瓶。过惯了艰苦日子的我,为这八毛钱的差价,犯了难。
买汾酒吧,省下八毛钱能买两天饭票。买汾酒在当时也算挺体面了,但我是想送给姨母家大表哥的,大表哥对我的帮助很大。我考上中学时,他把正在使用的一支金星钢笔从上衣口袋上摘下给了我。
中秋节这天,当我把酒递给他时,他不但不高兴,反而批评我说:“挣多少钱啊,买这么贵的酒!”在场的六哥打圆场:“买都买了,喝了吧。”那夜,我们坐在姨母老宅天井里,月光洒在表哥朴实慈祥的脸上,我忽然明白了,有些爱从来不需要昂贵的包装。
1968年中秋:十年内乱中难得的团圆
1968年中秋的月亮时而被乌云遮住半边。这天大家正准备下班后回家过中秋节,与家人团聚。下午五点,单位革命领导小组组长突然宣布:“今晚全体人员集中学习,任何人不得请假!”会议室里,红宝书翻动的声音盖过了窗外的蝉鸣。我盯着墙上“斗私批修”的标语,心里却翻涌着另一个画面:妻子抱着不足周岁的女儿,已回岳父家,事先说好我也过去过节。
散会时已近九点,我骑着自行车往回赶。月光洒在土路上,路边人家飘出欢声笑语,一阵凉风吹来,我的眼泪顿时模糊了视线。
推开家门,大家已经吃完饭,牙牙学语的十一个月大的女儿喊了一声“爸爸”,我的眼泪又流了下来。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妻子脸上,我忽然懂得:所谓团圆,不过是有人为你留一块月饼,等你说一声“我回来了”。
去年中秋:满桌的丰盛与幸福的眼泪
中秋节前,儿子买来了阳澄湖大闸蟹,孙女带来了五粮液,女儿带来了好几种口味的月饼,外孙女用手机拍了全家福。孙女说:“爷爷的《绣江流韵》文集里,那篇《中秋夜,别样情》,我们都看哭了“。是啊,书中那一篇篇亲历和回忆,六十年光阴,从3.4元的汾酒到满桌佳肴,从十年内乱中的提心吊胆到四世同堂的欢声笑语,变的是月下的风景,不变的是月圆人圆的期盼。
昨夜回梦女儿奶声奶气的“爸爸”声还在耳旁,醒来时看到孙女买来的上千元的五粮液,不是当年4.2元茅台酒的“奢侈”,而是用她的工资。我忽然笑了:这孩子真不疼钱,哪懂我们那代人八毛钱的纠结?可转念又想,她或许正是用另一种方式,传承着对亲情的珍视。
月下独白,四代人的月光密码
我常对年轻医生说:“咱们医生治的是病,暖的是心。”就像表哥当年用责备藏起的心疼、妻子给我留的那块月饼,而今,我用文字记录下这些片断,只为告诉子孙后人:所谓幸福,从来不是满桌的山珍海味,而是像今天外曾孙塞到我嘴里的那块带着温度的月饼。
窗外的月亮依然清亮,案头的《绣江流韵》已经翻了若干遍。我忽然明白:这轮照了我86年的中秋月,早已把贫寒岁月的艰辛,政治运动的寒凉,都酿成了晚年生活的甘醇,就像那瓶没舍得喝的茅台,在时光里越陈越香。等我们某天打开时,扑面而来的是四代人共同的温暖记忆。

作者简介:郑世兴,济南市章丘区人,现居淄博市淄川。副主任医师(退休)。正业从医,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常有散文、随笔等见诸各级报端。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