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总依依
文/韩晓云
我们毕业五十多年的再次重逢,执手相看,端祥着一个个年少时的模样,还是以往笑容可掬的轮廓,只是成熟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撒落了一地天女散花般的芳华!
相逢的宴会上,当年的老班长,意味深长的讲述着过去的一切。记忆的边缘,总是爬满着绿绿而又厚厚的青藤,那些相互缠绕的牵挂,如秋霜后的藤萝,依然是那样的根深蒂固。谁都不会忘记,毕业后我们走进了贫下中农那块一望无际的红色领域,在接受再教育的浪潮声中,我们阔别了校园,禁锢的思想开始了自由的飞翔。凭着自己的双手,凭着厚实的知识积淀,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谋职与生计的奔波,长长的抛物线有了终点。虽然东风不与周郎便,但也并非江郎才尽。我们把横溢的才华延展到各个领域。有的坚守故土耕耘着日子,有的坚守讲台教书育人,有的投笔从戎,戎马生涯,有的苦苦笔耕时而看到他们瘦瘦的诗行和美文的鳞片,有的驰骋仕途混了个八品、九品在自己领域鞠躬尽瘁。还有颇有鬼才的三兄长是第一个敢吃螃蟹下海捕捞者,如今渔利颇丰。我们大都是与共和国同龄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知识群体,是爱岗敬业对党无限忠诚的新一代。平日 里我们各自忙碌着工作,经营着日子,谁都活得并不轻松。光阴流逝,海潮退去许多年了,岁月的变化宛如过眼云烟时而在心底泛起湿润。当年的少男少女而今已子孙绕膝。生活中的沉重渐渐淡出背景。坎坷和经历磨砺着我们,使我们这一代人变的更加粗糙与老诚。
相聚在宴会上,四十多年如影相随。53名同学相伴度过四年艰苦而愉快的寒窗生活,度过活泼浪漫的青春花季。那时的天真无邪,那时的幼稚顽皮,那甘苦交织的感情,那朦朦胧胧初恋的羞涩,那时的青春活力,那时的激情燃烧都如翻开一册发黄的相册,似影视插花,依稀看到饥肠辘辘我们生龙活虎的模样。.那穿着一件件补丁加补丁的发黄的旧军装影子,那汽灯下朗朗读书声与围绕一个难题争得面红耳赤的争吵声,那围着一个饭桶蹲着吃饭的说笑声,嬉戏声、追逐声……都为我们苦乐年华、抹上一笔靓丽的色彩。
相聚在宴会上,我们手里的杯子盛满了酒水,也盛满了青年的苦涩与中老年的感叹。盛满了师生情同窗谊,也盛满了几十年的酸甜苦辣。这些年来,每个同学几乎都会有一个彻夜长谈的故事,都会有一段崎岖不平的路程。因为我们这个知青群体正赶上一场停课、串联的运动。我们放弃了成龙成凤的机遇,但困难也考验了我们,锻造了我们,让我们在匆匆相聚的这一刻无拘无束尽情倾诉吧!
曾记的毕业时,我们依依惜别相互送行,互道珍重,那些走远了的故事今天又回到了身边,谈笑间听着老师们对我们过去的一一点评,使我们从那些散发着霉味里找到了青涩的自己。
往日的路无法回复,经历的一切都已演变为成长与衰老的痕迹,成为我们可以阅读的风景,成为我们复制给下一代的教材!
聚散总依依。往事,在记忆中绽放微笑,一念之间已挥之不去。曾经的过往似这落叶般纹路清晰可见。
望我们又像云一样常聚常散,常叙常谈。尘嚣之累卸下了,整个身心也就会处于悠闲与平静。
聚散总依依!让我们共同举起杯,祝老师同学们保重自己,善待生命,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缘。也请接受我发自内心的呼唤:
何以情为真,同窗最知心。不在山珍海味,不在舞池酒林,在人生困境,在孤独烦闷。
何以为知音,甘苦共同品,不在安然无恙,不在贵贱富贫,在心弦牵挂,在遥远抚琴。
曲终人散时,已是斜阳垂暮。我衷情地伫立着目睹慢慢散去的人群,醉着的,醒着的,半醉半醒的,都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明天,以健康活着的形式将一如即往迎接那冉冉的朝阳。
作者简介:韩晓云,女,河北省隆尧县人,副研究员。从事创作30年,出版个人专集五部,曾获河北省散文名家特殊贡献奖,邢台市文艺振兴奖,《中国作家报》晚情杯特别奖等30余次。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理事,隆尧县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纪实》签约作家,邢台市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