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弯清泉诉千年
文/张清亮
邢台东汪镇前晋祠社区,有一弯形似新月的清泉,名唤月亮泉(又称晋祠泉、月亮井)。它静卧于晋祠庙前,以碧玉般的泉水滋养一方水土,更以跨越600年的历史传说,为这座“太行泉城”增添了灵动的文化底色。
始建之始:永乐年间的匠心
月亮泉初凿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其井壁砖石、井口北侧直墙及南侧圆弧形设计,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特征。井壁半腰处,一尊雕刻精美的石质龙头自明代起便口吐清流,仿佛向世人诉说泉水的悠长岁月。传说龙首乃镇水之灵,守护泉眼永不枯竭,虽历经明清战乱、自然变迁,仍留存至今,成为邢台水利智慧与工匠精神的见证。
知府辨水:李攀龙与泉水的文脉佳话
明朝嘉靖年间,文学家李攀龙任顺德府(今邢台)知府时,被月亮泉的清冽水质深深折服。他饮泉后感怀赋诗:“晋祠水乡遍地泉,柳青苇绿百鸟欢。月池井水如碧玉,饮似琼浆润心田。”此后,李攀龙不仅每日遣人取水烹茶待客,更常邀文人雅士共赏泉景,由此“月亮泉”美名远播,成为邢台文脉的象征。泉水“冬冒热气夏沁凉”的特质,更在文人诗中化作“润心田”的意象,融入地方文化记忆。
祛病传奇:百姓心中的福泽之泉
民间传说中,月亮泉水因得晋祠香火庇佑,具有祛病消灾之效。每逢庙会,周边百姓争相取水饮用,祈求安康。清道光二年(1822年),当地乡绅重修泉井,更在井壁增刻八仙过海等吉祥图案,强化其“福泽绵延”的文化符号。复涌后的今日,仍有市民专程取水饮用,称其“甘甜如昔”,延续着这份朴素的信仰。
枯而复涌:千年古泉的当代新生
月亮泉曾于上世纪80年代逐渐枯竭,却在2021年随邢台生态修复工程奇迹般复涌,2024年更涌量激增,清泉盈溢。其重现不仅令古泉重焕生机,更成为邢台“一街一河五湖十六泉”生态文旅体系中的璀璨明珠。如今,提档升级后的月亮泉景区,将古井、晋祠庙与泉畔园林融为一体,吸引游人驻足打卡,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织。
月亮泉以“一弯月牙”之姿,串联起明清风物、文人雅韵与民间信仰,成为邢台“山水泉城”文化的鲜活注脚。它不仅是水利遗迹,更是流动的诗篇——泉水潺潺中,流淌着李攀龙的才情、工匠的匠心与百姓的祈愿,诉说着邢台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寻。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河北省邢台市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著有散文集《岁月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