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江畔疑云
两天后,林枫身着便装,混迹在工程地质核查小组中,抵达了位于金沙江大峡谷深处的水电站建设工地。巨大的山体被劈开,裸露着新鲜的岩层,江水的轰鸣在谷底回荡,工程车辆来往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唯有那条出事的导流洞入口处拉着警戒线,显得格外冷清。
项目负责人是个面色憔悴的中年男人,姓王。他带着核查小组和林枫来到导流洞前,指着那黑黢黢的洞口,心有余悸:“就是这里面!挖到大概一千五百米深度时,怪事就开始了。最先是指南针、全站仪这些设备乱转,GPS信号全无。然后人就感觉不对劲,心里发慌,耳鸣,好像总听到有人在耳边低声说话,说的啥又听不清。再往里走,温度骤降,像进了冰窖,跟外面的温差能有十几度!那三个出事的小伙子,就是非说看到洞壁上有黑影在爬,还有金光闪闪的眼睛盯着他们,然后就疯了似的往外跑……”
林枫不动声色地听着,体内的“地钥”力量已悄然运转。他确实能感觉到,从那洞口深处,隐隐传来一股阴冷、混乱且带着强烈精神干扰的能量波动,与“卧龙岗”那种宏大、稳定而炽热的感觉截然不同,更加……邪异。
“我们进去看看。”核查小组的组长,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地质学家说道。
一行人戴上安全帽和强光手电,走进了导流洞。隧道内灯火通明,但越往里走,光线似乎越发被某种无形的物质吸收,变得昏暗。空气湿冷,岩壁上凝结着冰冷的水珠。走了约莫七八百米,林枫明显感到周围的温度开始不正常地下降,呵出的气变成了白雾。手中的便携式环境监测仪发出了低温警报。
更诡异的是,那种低沉的、仿佛无数人呓语的次声波开始出现,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让人产生轻微的眩晕和烦躁感。同行的几名工程师明显露出了不适的表情。
林枫集中精神,尝试用“地钥”的力量去感知这股混乱能量的源头。他的意识如同触角般向前延伸,穿透冰冷的岩层,隐约“看”到在前方更深处,隧道的尽头似乎并非坚硬的岩石,而是一片……扭曲的空间?能量在那里形成了一个紊乱的漩涡,不断散发着阴寒和精神污染。
“不能再前进了!”老地质学家脸色发白,扶住洞壁,“这里的次声波强度和低温已经超出安全范围!必须立刻撤退!”
核查小组迅速后撤。林枫走在最后,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幽深黑暗的隧道尽头,那股邪异的能量仿佛有生命般,对他这个“异物”的探查产生了微弱的排斥反应。
第三十八章:古牒秘辛
回到临时指挥部,核查小组的结论是“遭遇未知强磁场及次声波异常区,成因不明,建议进行更深入的地球物理勘探”。这个结论显然无法让急于复工的项目方满意。
林枫则秘密与“河图”派来的先遣队员汇合。他们驻扎在距离工地数公里外的一处隐蔽安全屋。
“能量特征分析结果出来了,”“河图”通过加密频道告知林枫,“与‘羲和’体系的纯能量不同,这里的能量波段混杂着强烈的生物信息素残留和空间褶皱效应。更像是一个……不稳定的异空间接口,或者某种强大生物的巢穴入口。”
异空间接口?强大生物?林枫想起了公输衍日志中提及的“非人守护”以及当地的“黑龙”传说。
“我们需要更多历史线索。”林枫说道。
在“河图”团队的协助下,他们调阅了当地县志、州府志乃至更早的少数民族典籍。在一本残破的、用彝文和汉文双语记载的《西南夷鬼神志》孤本中,他们找到了一段关键记载:
“……金沙有渎,深不知几许,下有潜渊,通幽冥之海。古有黑龙盘踞,非龙也,乃山精水怪之聚合体,性喜阴寒,善惑人心,吐纳之间,可扭曲方寸之地。周时,有方士务相氏,率五姓之民,以血祭与阵法封其于渎底,立碑为界,曰‘镇龙石’。后世勿近,近之则神智昏乱,永堕幻境……”
务相氏?林枫记得,这是巴人先祖廪君的本名!传说他率领部落沿夷水(清江)西迁,成为巴人的首领。难道他的足迹也曾到达金沙江,并在此封印了所谓的“黑龙”?
“镇龙石……”林枫沉吟,“导流洞的方向,是否指向某个特定的古地名或地貌?”
当地文化站的老人被秘密请来,他指着地图上一个早已废弃的古地名说道:“老一辈讲,导流洞那个山坳,老名字就叫‘石碑坳’!传说以前是立过一块大石碑的,后来不晓得哪年哪月就不见了!”
线索串联起来了!水电站的导流洞,很可能无意中挖穿了古代务相氏封印“黑龙”(某种强大的地底异常生命体或空间裂隙)的边界,破坏了部分阵法,导致封印松动,邪异能量外泄!
第三十九章:深渊回响
情况明朗,但也更加棘手。这并非单纯的古代遗迹,而是一个被封印的、具有主动攻击性的异常存在。
“我们的任务是评估并重新封印,”“河图”在安全屋内下达指令,“根据《鬼神志》记载和能量扫描,其核心就在导流洞尽头那片扭曲空间之后。我们需要找到当年务相氏设立‘镇龙石’的确切位置和阵法原理,才能进行有效加固。”
林枫再次来到导流洞入口。这一次,只有他和“河图”以及两名最精锐的特工。他们穿戴了特制的防护服,能够一定程度上抵御低温和次声波干扰。
深入洞内,异常环境比上次更加剧烈。低温区域扩大,岩壁上甚至结起了薄冰。次声波的呓语变成了清晰的、充满恶意的低吼和诱惑性的呢喃,不断冲击着人的精神防线。两名特工虽然训练有素,也不得不紧守心神,面露痛苦之色。
林枫全力运转“地钥”力量,一股沉静厚重的大地之力以他为中心扩散开来,如同一个无形的护罩,勉强将那些精神污染隔绝在外,也为队友提供了一丝喘息之机。
终于,他们抵达了隧道的尽头。眼前的景象令人毛骨悚然——前方的岩石并非实体,而是如同水波般不断荡漾扭曲的空间屏障!屏障后面,是一片深邃的、仿佛由粘稠黑暗构成的“领域”,隐约可见其中有无数的阴影在蠕动,几双巨大的、闪烁着混乱金光的“眼睛”在黑暗深处冷漠地注视着外界!
仅仅是注视着那片扭曲空间,林枫就感到一股源自灵魂深处的寒意和疯狂意念试图涌入脑海!
“就是这里!封印的破损点!”“河图”强忍着不适,迅速布设高能传感器,收集数据。
林枫则闭上双眼,将“地钥”的感知力提升到极致,仔细扫描这片区域的地脉结构和能量流向。他“看”到,在地底深处,有几处关键的能量节点已经黯淡、错位,导致整个封印网络出现了巨大的漏洞,那邪异的力量正通过这些漏洞不断渗出。
“找到节点位置了!”林枫猛地睁开眼,指向侧上方一处看似普通的岩壁,“那里是一个主节点!封印阵法的根基就在那边岩层后面!需要从侧面开凿一条短径,才能接触到!”
就在这时,那扭曲空间后的黑暗猛然翻涌!一股更加冰冷、更加狂暴的能量如同潮水般冲击而出!整个隧道剧烈摇晃,碎石簌簌落下!
“它察觉到了!在阻止我们!”“河图”大吼,“撤退!立刻撤退!”
四人沿着来路狂奔,身后的低温区和精神污染区如同活物般急速扩张蔓延!那充满恶意的低语几乎要刺破耳膜!
当他们狼狈不堪地冲出导流洞,重新感受到外面温暖的阳光和江风的吹拂时,都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洞口处,警戒线外的区域,温度似乎都降低了几分,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腥气。
林枫回头,望着那如同巨兽之口的隧道,脸色凝重。
这一次,他们要面对的,不再是沉寂的古代造物,而是一个被惊扰的、充满恶意的古老封印物。加固封印的行动,必将惊心动魄。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