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三十四载,以爱为灯
——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何淑娟
文/池朝兴
2025年10月3日
此视频是广州好人红色宣讲工作室主任陈丽萍在此文发出后,特为大家传来的央视宣传娟姐母女故事的视频,让大家能更深入理解娟姐的大爱精神。感谢陈丽萍老师!
一
一九九一年的番禺,木棉絮正漫天飞舞。二十四岁的何淑娟在制衣厂的缝纫机前,用针脚编织着青春的梦想。那时的她相信,生活就像手中的布料,只要用心裁剪,总能缝制出美好的未来。
然而命运却在暗处悄然改线。新生女儿莉莉的啼哭,像一根细而坚韧的丝线,在每个深夜缝合着母亲不眠的时光。起初,她以为这不过是生命最初的序曲,直到那个晨曦微露的清晨,她发现怀中的婴儿手掌苍白如初雪,唇色淡若褪色的花瓣。
从"蚕豆病"的迷雾中穿行,到周岁时那份墨迹森然的诊断书,何淑娟的世界在三百多个日夜里完成了从春到冬的转换。“重症β型地中海贫血症”,像冰冷的银针,刺进了一个母亲最柔软的期待。医生的宣判还在耳畔回响:"治疗是个无底洞,孩子活不过二十岁。"
七载春秋流转,丈夫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渐浓的暮色里。何淑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怀中是需要她用一生去守护的女儿,面前是望不到尽头的漫漫长夜。
二
九零年代的广州,是一座正在苏醒的巨兽,吞吐着希望与失意。对何淑娟而言,每一天都是一场与死神的拔河。
为了维系女儿生命的薪火,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支队伍:清晨是家政工,正午是地摊主,深夜是缝纫女。城市的脉络里,她像不知疲倦的血液,在每一个可能的角落奔流。每一个黎明,她的吻如蝶翼般轻触女儿的额头;每一个深夜,她的身影被路灯拉得很长很长,仿佛要把这黑夜也一并扛起。
莉莉的治疗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月定期的输血是生命的补给,每日的排铁针则是与时间拉锯的证明。那半斤重的排铁仪器,像一枚沉重的勋章,每晚都要佩戴在女儿瘦弱的腹部。“血管都细得找不到了。”何淑娟的声音里藏着千万根细针,“每次扎针,她的眉头都皱成一座小山。我真想把自己的血管都给她。”
但在这对母女的字典里,“苦难”这个词早已被轻轻撕去。每次踏进医院,何淑娟总会用欢快的语调说:“走,我们去度假!”她把输血称为“加油”,把治疗室想象成特殊的旅行驿站。医院的走廊里,母女俩的笑声如风铃般清脆——那是生命对命运最优雅的反击。
三
两千零八年的春天,木棉花开得格外热烈。何淑娟在YMCA的报名表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十七年颠簸求医路上,那些与她擦肩而过的泪眼,在她心里积攒成的一条河流。
“地贫家庭的苦,我都尝过。”她的声音轻柔如羽,却承载着千钧重量。她开始像一只不知疲倦的春燕,衔来广州两百多个地贫患儿的信息,为散落的家庭搭建起温暖的巢穴。她的电话号码成了地贫家庭的“生命热线”,无论夜色多深,电话那头总会传来她温暖如初的声音:“别怕,我在这里。”
讲台上,她的身影单薄却坚定。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实走过的荆棘之路。当她讲述与女儿的故事时,整个会场安静得能听见心跳的声音。“每一个地贫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她的目光温柔而坚定,“而我们,要成为他们的翅膀。”
作为地贫防治的守护者,她的声音传遍南粤:“平均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携带地贫基因。”何淑娟介绍,目前,唯一可以根治地贫的治疗方式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建议年轻人一定要进行婚检和孕检,预防地贫宝宝的降生。
这句话,她说了一遍又一遍,像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播撒的种子。
四
二零一三年一月十八日,央视演播厅的灯光如星河璀璨。当加多宝集团捐赠的五十万元善款呈现在面前时,何淑娟做出了让所有人动容的决定——将其中三十万元转赠给其他地贫患儿。
“还有很多孩子在等待。”她的理由简单如初雪,纯粹若晨露。
起初,莉莉的犹豫像一层薄纱笼罩在母女之间。“上了节目,大家就会知道我是地贫患者。”何淑娟轻轻握住女儿的手:“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千千万万个和我们一样的家庭。”
这份爱如涓涓细流,从未停歇。每年的腊月时分,她都会化身“团圆饭”的守护者,为两千多个特殊家庭送去温暖。十载光阴,她的爱已如繁星,照亮了无数个寒冷的冬夜。
五
三十四岁的莉莉,早已将医生的预言碾碎在时光的车轮下。她在韩语的元音与辅音间寻找新的天地,在音乐的旋律中编织梦想。输血后的病床上,只要精力稍复,她就会和母亲一起,把生命的苦难酿成助人的甘露。
何淑娟曾细细算过这笔生命账:到莉莉四十岁时,治疗费用将达数百万元,输血总量堪比两个成年人的全身血液。“是无数双温暖的手,托起了莉莉的生命。”她的眼中闪烁着感恩的泪光。
在她的奔走呼号下,广东的“地贫宝宝”年出生数从两千例降至五百例。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首用爱与坚持写就的生命赞歌。
如今,何淑娟的记事本上依然密密麻麻,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盏等待点燃的灯。“我们的目标是零重症地贫。”说这话时,她的眼睛如暗夜中最亮的星。
从一九九一到二零二五,三十四度花开花落,何淑娟用母爱不仅点亮了女儿的生命之灯,更让这光芒照亮了无数个黑暗的角落。正如她的人生箴言:“百年之后,财富与房产都会消散,但若我曾为一个生命带来曙光,这个世界便会因我而有所不同。”
“地贫妈妈”——这声由孩子们自发呼唤的称号,是对她最好的礼赞。在这个称呼里,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流淌着爱的温度,更延续着永不熄灭的人间希望。
【作者简介】
池朝兴,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及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家平台主编,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海珠区作协、荔湾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