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羲和核心
踏入光门的瞬间,林枫感到一阵轻微的失重和空间扭曲感,仿佛穿过了一层水膜。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让他和身后的特工们瞬间屏住了呼吸。
门后并非想象中的黑暗洞穴或堆满珍宝的密室,而是一个巨大得超乎想象的地下穹顶空间。穹顶之高,目测超过百米,其上镶嵌着无数发出柔和白光的晶石,如同人造星空,将整个空间照耀得如同白昼。
空间的中央,并非冰冷的仪器,而是一座层层抬升的、由某种非金非玉的银白色材质构筑的圆形祭坛。祭坛表面刻满了复杂到极致的能量回路和星象图谱,那些回路上,此刻正流淌着如同水银般的光辉,发出低沉的、充满力量的嗡鸣。
而在祭坛的最顶端,悬浮着一个约莫一人高的、由透明晶体构成的菱形柱体。柱体内部,封装着一团不断变幻形态、散发着炽热与毁灭气息的暗红色能量核心!即使隔着晶体和外层能量屏障,林枫也能感受到那核心中蕴含的、足以毁天灭地的恐怖力量!
这就是“羲和”计划的核心?那团暗红色能量,就是古人试图驾驭的“神机”?
祭坛的四周,散落着一些造型奇特的青铜仪器和玉质阵盘,它们与中央祭坛通过光路连接,似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能量控制与约束系统。更令人震惊的是,在祭坛基座的周围,盘坐着十二具身披古朴道袍、早已坐化不知多少年月的骸骨!他们围成一圈,姿态安详,仿佛在守护着祭坛,进行着最后的仪式。
“能量读数爆表!远超任何已知核设施!但……极其稳定!”一名携带特殊探测仪器的特工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河图”目光锐利地扫视全场,迅速下达指令:“建立外围警戒!非接触式扫描整个区域!林研究员,小心靠近,尝试读取任何可能的信息记录!”
林枫强压下心中的震撼,缓缓走向中央祭坛。他体内的“地钥”力量与这片空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游子归家。当他踏上祭坛第一层台阶时,祭坛表面的能量回路光芒似乎更加明亮了一些。
他注意到,在祭坛基座正面,镶嵌着一块光滑的黑曜石板。当他靠近时,石板表面如同水面般荡漾起来,随后浮现出密密麻麻的、由能量构成的古朴文字——并非汉字,而是那种神秘符号的进阶形态!但奇怪的是,林枫发现自己竟然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似乎是“地钥”赋予他的新能力?
他集中精神“阅读”起来。这些文字,是“羲和”计划首席工程师(兼大祭司)公输衍留下的最终日志:
“……‘羲和’终焉记录。德祐二年,天倾南覆,鞑虏铁蹄踏破山河。吾等穷尽心力,引地脉为炉,聚星辰为火,终成‘寂灭之阳’(指那暗红色能量核心)。然,此力过于暴烈,非人力所能完全驾驭,稍有不慎,神州陆沉……杨承毅将军携《龙脉舆图》与玄铁虎符(能量调度信物)前往论马川节点,试图启动备用方案,分散导引能量,为文明留存火种……然,节点失陷,讯号断绝……”
“……吾等留守核心,以自身精魂为引,布‘十二都天门阵’,强锁‘寂灭之阳’于此,使其陷入永恒沉寂,免遭滥用……此非胜利,乃绝望之抉择。后来者若至,切记:此非力量,乃诅咒。封存之,永绝后患……或……待文明重归正道,人心纯净,或可再探其秘……公输衍,绝笔。”
读罢,林枫遍体生寒。原来,“羲和”计划成功了,但也失败了。他们创造出了终极武器“寂灭之阳”,却因无法安全控制,为了不让其落入敌手或失控毁灭世界,公输衍和十一位同道,选择以生命为代价,将其永久封印于此!杨承毅前往论马川,是为了执行分散能量的备用方案,可惜功败垂成。
这哪里是什么“最终秘藏”,这分明是一个被先贤以巨大牺牲才勉强封存的、足以毁灭文明的潘多拉魔盒!
第三十四章:抉择与守护
林枫将公输衍的最终日志内容转述给“河图”和远程支持的院士团队。通讯频道内一片沉默,所有人都被这残酷的真相所震撼。
“能量核心的稳定依赖于外部能量输入和内部阵法平衡。任何试图移动或深度研究的举动,都可能打破平衡,导致灾难性后果。”远程的院士声音凝重,“公输衍大师的选择……是正确的。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这已是他们能做到的极限。”
“也就是说,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看着?”“河图”眉头紧锁。
“不,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林枫开口,他感受着体内“地钥”与这片空间的深层联系,以及公输衍文字中那份沉重的嘱托,“公输前辈他们是以自身为能源维持封印。但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建立更稳定、更持久的外部能源供应和监控系统,加固这个封印,确保它万无一失。同时,将这里列为最高禁区,永远封存这个秘密。”
他的提议得到了远程院士团队的一致认可。这确实是最理性、最负责任的做法。
“至于那些觊觎者……”“河图”眼中寒光一闪,“他们寻找的‘终极武器’是一个同归于尽的陷阱。这个消息,或许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行动组迅速行动起来。特工们在外围布设了更多的传感器和防御装置。远程团队开始设计一套利用地热和核电池的长期供能方案,准备后续由专业工程队秘密施工,彻底接管并加固这里的封印。
林枫走到那十二具围坐的骸骨前,深深鞠了一躬。这些无名的先贤,在文明倾覆之际,选择了最壮烈也最沉默的方式,守护了这片土地的未来。
就在这时,他怀中那枚玄铁虎符的仿制品,以及那卷《龙脉舆图》的复印件,突然微微发热。他心有所感,将其取出,放在了祭坛基座之上。
虎符和舆图接触到祭坛的瞬间,其上蕴含的微弱能量似乎被祭坛吸收,那十二具骸骨仿佛变得更加安详,中央晶体柱体内的“寂灭之阳”光芒也似乎更加内敛了一分。
仿佛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接仪式。古老的守护者,等来了新的继承者。
当林枫和“河图”一行人最终退出这“羲和核心”,看着那巨大的光门缓缓闭合,重新化为光滑的石壁时,所有人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与释然。
秘密依旧被守护,但守护者换了人,方式也更加先进。历史的真相被揭开,但最大的秘密,注定要继续埋藏下去,为了现在,也为了未来。
返回“第七区”后,关于“羲和”计划和“最终秘藏”的一切被列为最高机密,所有参与者再次签署了终身保密协议。林枫也正式被吸纳进入“第七区”,成为一名特殊顾问,负责与“羲和”遗迹及类似超古代文明遗物相关的研究与处理工作。
数月后,一则经过精心策划的消息,通过特殊渠道,在某些地下世界悄然流传:某大国在西北某无人区进行的一次秘密勘探中,意外触发了一个未知的古代能量陷阱,导致参与行动的某著名国际佣兵组织精锐小队全军覆没,目标物也已自毁云云……
乱马川的风,依旧吹拂着古老的城墙。九龙山的香火,依然缭绕。刘家寨子的村民,依旧在土地上辛勤劳作。
一切都仿佛没有改变。
但林枫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永远不同了。他站在研究所的窗前,望着西边那片广袤的土地,手中摩挲着那枚变得更加古朴的“云钥”。
历史的尘埃之下,埋藏的不只是忠骨与悲歌,还有先贤的智慧与警示,以及一份沉甸甸的、需要永远传承下去的守护责任。
他的探寻暂告一段落,但守护,才刚刚开始。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