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是故乡明
作者/葛国顺
斗转星移,不知不觉又是一个中秋。秋意漫过,经过两个多月持续高温,近日接连下了几场秋雨,顿时感到阵阵凉意。今年又是国庆中秋双节,头顶那一轮皎洁,却让我想起了老家里的小院。
想起旧时故乡的温存,不免勾起阵阵沉思。回忆旧时光,故乡的月也如今日一般明亮。秋意漫过田埂时,奶奶的脚步就比往常更急些。檐角的风还没染上秋凉时,妈妈就开始在灶台前转了。竹筛里的糯米晒得发亮,把提前浸软的红豆、莲子一层层铺进陶瓮,说要等月亮最圆的那晚,让甜香飘满整个院子。天刚蒙蒙亮,妈妈就挎着竹篮去后院摘毛豆,露水打湿了裤脚也不在意,回来坐在小板凳上剥豆,指尖染着豆荚的青痕。灶房里的土锅上咕嘟咕嘟响,炖得酥烂的土鸡汤冒着热气,妈妈亲手做的月饼咬开是流心的芝麻馅,甜得能沾住嘴角。五花肉的油香混着柴火的烟味飘出来,勾得我总忍不住溜到灶台边,趁妈妈不注意,偷捏一块炖得软烂的肉塞进嘴里,烫得直跺脚,却笑得眯起眼。
乡下的中秋没有霓虹,暮色一沉,月亮就从屋后爬出来,像被谁擦亮的银盘。在那遥远的记忆里,我清醒地记得,以前工作忙,常年累月在外奔波,经常是聚少离多,冷却了父母,怠慢了妻小,有时只能一个人在月下细数那银河里的星星。月光侵扰,照深了父母脸上的皱纹,照花了双亲期盼的眼神,也照白了头顶经过沧桑由黑转白的银发。时光再也回不去了,如若可以,我愿意在心中设一桌酒席,效劳那相濡以沫的风景,和那老来孤单的背影。
乡下的中秋没有霓虹,暮色一沉,暮色一沉,月亮就从屋后的竹林里爬出来,像被谁擦亮的银盘。20多年前,为了子女工作,举家迁入邮城。在城里过中秋,月亮依旧挂在天上,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路灯太亮,遮住了月光该有的清辉;超市货架上的月饼摆得整齐,莲蓉、流心、巧克力味的,尽管包装精致得像件工艺品,可咬下去,却尝不出竹筛晒过的阳光味 ——当年院里的木桌上,刚出锅的月饼还带着陶模的花纹,咬一口,芝麻馅的甜香裹着阳光的暖意,从舌尖漫到心口,没有柴火熏过的质朴,没有奶奶指尖的温度,更没有满院飘着的桂花香。原来我思念的仍然是当年月光下,烟火气里的团圆。
月,如此皎洁的夜晚。风,带走了苍凉。如今我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二老早已离开我们20多年,小孩也早已成家立业,最小的外孙女也已跨入大学之门,今夜,邮城的小院子里,早已把水果月饼搭成一桌,只能与妻相拥,对月摇拜,即是对月的祝福,时而感到一丝清凉,心中不免有点空荡荡的,这可能就是人进入暮年共有的感觉吧,人生可能也算是一种团圆。我年轻时没有谈恋爱的经历,也不知道花前月下的滋味,然而却十分懂得和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快乐!当月色进入中空,那田地里的金黄已经熟透了希望。风吹晨露为霜,残花凋零,月光下的落叶将我的身影打的细长。多愁善感的季节,为落花感叹,为落叶伤情。站立在浓浓的夜色下,在残花树影的世界里,一切如此忧伤,一切又心照不宣。欢乐总有散尽时,趁着月色大好,用时间的笔记录下今夜的芬芳,还有那残留下一地的相思。温存的水滴攥入手心,热热的满是余温,水滴在紧握的拳头里荡起了涟漪……
今晚的明月朗朗乾坤,谁家院里无月色,谁家今夜不团圆?看这月光是要把田里的庄稼催熟,用秋水煎熬,在熟透的味道里拍成一枚圆圆的饼。风吹桂花香,思念的秋,让百姓吃到了甜蜜,让月仙子吃透了相思,却让自己品尝了寂寥。蝉鸣渐渐轻了,只有狗吠声在巷口偶尔响起,衬得这夜格外静,也格外暖。我在对月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25.10.6中秋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