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谒中山陵
作者/关加强
伴着江南秋日缠绵的烟雨来到六朝古都南京后,想去景区很多,但最值得一去的地方,要数中山陵了。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东峰茅山的南坡上。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在临近晚秋的日子里,迎着阵阵江南烟雨,我的双脚终于落在了古都南京的地面上。这时虽然早已不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三四月间,但却使我产生了又回到了春天里的感觉。刚一安顿好,我就赶紧打听去中山陵的路了。
在潇潇的烟雨中,汽车驶过市区,路边一排排高大的法国梧桐不停的从身边闪过,使人仿佛置身于绿色的长廊之中,忘记了北方老家此时已是满山红叶的深秋时节了。车快进入陵区了,但雨还在下。我匆匆存放好随身携带的旅行袋,就开始向陵区进发了。陵园大门上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为中山先生手迹。中山先生的全身铜像矗立于陵园广场南侧,对面是座白色石牌坊。我开始冒着细雨攀登陵山了,层层的阶梯仿佛没有尽头,宏大的建筑群和如织的人流,使人目不暇接。我没有带雨伞,只能听凭濛濛秋雨的洗礼。这里的古建筑群依山而建,宽宽的长长的台阶一直延伸到墓区深处。据说,这台阶一律采用花岗岩砌成,直达祭堂,其颜色为青白色,显得十分大气和壮观。沿墓道前行到达陵门后,进入眼帘的是顶上青色的琉璃瓦。再进为碑亭,继续向前便直达祭堂。
当我来到祭堂时,雨丝已变得如牛毛一样细密,浑身上下早已是湿漉漉的了,但急于瞻仰中山陵的迫切愿望,使我忘记了那纷纷飘落的秋雨。中山先生的白色石雕坐像安放在鲜花丛中,在顶如苍穹的墓室里,下为园形灵穴,在长方形的石棺上,是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卧像,和本人一般大小,中山先生那坚毅、安祥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来到墓室的人都是静静的,没有人大声说话,都缓缓的绕墓穴一周,人们都由衷的表现出对“天下为公”的中山先生的敬佩之情。
眼望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卧像,我的思绪纷飞,追记起他伟大的一生。
中山先生是广东香山翠亨村人。1878年,在檀香山就读于英美教会设立的学校。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书院,先后在澳门和广州行医。他在两广、云南等地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独立各省选为临时大总统。1914年7月,他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1925年3月12日 ,病逝于北京。享年只有59岁。中山先生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他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于1924年创办了黄埔军校,有大批共产党人在其中任教和参加学习。共产党人中有很多高级将领都是黄埔军校的学员。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熊雄、恽代英和萧楚女等均曾在黄埔军校任职。徐向前、陈赓、左权、蒋先云、许继慎、王尔琢等都是黄埔第一期的学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4人、10位大将中有3人出自黄埔军校。由黄埔学生组成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后来发展成叶挺独立团,在大革命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从1924年至1927年3年里,共有近800名中共党员在黄埔军校学习或任教官,因此中山先生被后人称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当之无愧的。
史料记载:中山陵建筑群是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由广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组成。早在1912年3月,孙中山在紫金山打猎时就曾对胡汉民说:“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他临终前曾对宋庆龄、汪精卫等人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 1925年3月12日上午9点30分,孙中山先生因病在北平铁狮子胡同行辕与世长辞。中山陵始建于1926年,于1929年竣工,当年6月1日孙中山入葬。陵园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8个平台,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是一个集纪念、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陵园。中山陵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的,它的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整体设计精美,展现了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中山陵不仅作为文物,更是作为历史早已沉淀在亿万华夏儿女的心中。
走出墓室,极目远望,茫茫的雨雾开始散去,淡淡的山影时隐时现。瞻仰中山陵的心愿终于在这个秋日得以实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山先生的话还在耳边久久回响,激励着我们发奋图强,努力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在中山陵,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当中有中老年人,更有青少年。他们不仅仅是来游玩的,更是来回顾历史的,他们展望未来,重温中山先生的谆谆教诲:“天下为公”“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中国共产党人忠实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付出巨大民族牺牲,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我记住了孙中山这个伟大的名字,也记住了中山先生伟大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