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声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生最美好的记忆,大多数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这些记忆像是醇厚的陈年老酒,回味无穷、历久弥新;后来的记忆大多数是索然无味的,回忆起来像白开水。对这句话我不敢苟同,但回忆起五十多岁人生经历过的那些歌声,有五次歌声是印象最深、最好的,也都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么看哲人的这句话似乎是很正确的。
一 《绣金匾》
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
那年我三岁,还没有上育红班,听说村里要唱戏,就天天央求着母亲带我去看。过了几天的一个早晨,母亲说今天七一了,村里要庆祝党的生日,举办文娱活动。我还听不大懂,反正感觉肯定很热闹,就跟着来到了村里的大场院。这时已经来了很多人,围成了一个很大的圆圈,中间红男绿女、锣鼓震天。庆祝活动开始了,很多节目我还看不明白,直到母亲低头对我说,好好看,《绣金匾》要演了。
刚才穿得花花绿绿的八个姐姐已经站在场院中间,分成两排,有好几个我都认得。她们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一个个高挑身材、挺拔有劲,常年劳动使得脸庞呈现麦皮色;每个人都穿着红褂子、绿裤子,脚上黑布鞋,头上扎着刚采的红喇叭花。伴奏的是村里的老退伍兵张大爷,只见他陶醉地一低头,二胡的声音迸然而出,姐姐们也边唱边舞起来。她们一会儿前后交叉行进,一会儿又围成一个小圈,动作起伏、歌声婉转,及腰的长辫子飘荡飞舞。围观的都大声拍手叫好,我们身边的几个奶奶也不断啧啧,这几个闺女真俊啊。我还不知道啥叫俊,但是没找到村里人人夸俊、没事就哼歌的王桂花,就问母亲她咋没来唱呢?一向口快的二奶奶说,她天天描眉画眼,脸上的粉抹的像石灰墙,好吃懒做的,又不孝顺,还俊呢?她倒是想来唱,村里没选上。
过了一会,张大爷琴弓一停、胳膊一扬,姐姐们也停止了歌舞。直到好几年后上学了,才知道她们表演的节目叫歌伴舞《绣金匾》,也才慢慢明白了二奶奶那句话的意思。
原来,歌者美丽,歌声才有听众。
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一九八一年,元旦之后。
那是我上小学一年级、考完试快放寒假的时候,教五年级的杨一岚老师教她们班唱歌。杨老师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我们村教书才半年,她的普通话、飘逸的烫发、半高跟皮鞋,洋溢的现代气息,村里人直呼“洋气”。记得是冬日午饭后,暖阳照在校园操场上,各班学生都在操场上活动。五年级的学生们搬出桌椅板凳,在杨老师指挥下排成高低几排。杨老师抱起手风琴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先听老师唱一遍。说完,杨老师的波浪长发一抖,一阵激荡的手风琴旋律喷涌,她清脆的歌声随之而来,“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全校的师生都被吸引过来,屏息伫立,看杨老师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移动、听那欢快的旋律在校园里回荡。杨老师唱完,大家都呆立在原地,还有这么好听的歌曲啊。那个下午,全校师生都在跟着杨老师学唱,校园的院墙上也有很多探头探脑的村里人。
教歌的空里,杨老师问五年级的学生们,再过二十年你要干什么呢?有的说我要当兵保家卫国,有的说我要当科学家报效祖国,有的说我要开联合收割机播种村里的土地,杨老师不断地夸奖大家。突然杨老师发现了我,这位小同学你也说说,我被杨老师所感染,脱口而出,我也要像您一样当老师。杨老师很高兴,说,同学们我们都要记着今天的诺言,二十年后我们再相会好不好,校园里齐声喊,“好”。
怎料,当年我的一语成真,十年后真的当了老师,成了像杨老师那样的人。多少年后,每当听到《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声,还是让人难以忘怀,感觉自己还正年轻。
让人期望未来、满怀憧憬的歌声啊,才有未来。
三《咱们工人有力量》
一九八四年,国庆节。
那时候我上五年级上学期,已经跟父亲到一所国有统配煤矿的职工子弟学校上学近两年了。那所煤矿建矿已经快三十年,正是出力的巅峰时期,有职工四、五千人,连同家属子女上万人,南腔北调的,学校、医院、邮局、百货商店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完全是一个小社会。国庆前夕,矿上要组织歌咏比赛,各界都在紧张地准备中。我们学校也经过多次选拔,派出优胜队伍参加矿上组织的比赛。我们班虽然没被选上,但是矿上让学校派出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参加总决赛观摩,我有幸被选上了。
煤矿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合唱比赛总决赛,照例在职工俱乐部举办。我们几个学生代表就坐在第二排,能够近距离地看到舞台。记得那天的歌声此起彼伏,歌声、掌声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等到主持人宣布,“现在有请刚刚创造月掘进进尺全国纪录的掘进一工区的小伙子们登台,他们演唱的歌曲是《咱们工人有力量》,大家欢迎”。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三十个头戴安全帽、脖子上系着白毛巾、身穿工作服、脚蹬安全靴的小伙子排成五排整齐登台,他们一个个像是黑铁塔,半挽起的胳膊粗壮有力。指挥,就是他们的工区长魏建国,矿上人称“拼命三郎”。他们的合唱开始,那炸雷般的歌声震荡在俱乐部的空间里,共鸣声鼓动着听众的耳膜,面前的桌子似乎也在震颤。老实说,魏建国队长的指挥手势像是抡锤打钢钎,小伙子们的歌声像是在呼喊劳动号子,艺术性是不高的,因为他们工作紧张、几乎没训练就登台,但歌声是整齐划一的、力量是充沛张扬的。
最后,这支队伍无可争议地获得了总决赛一等奖,奖品就是一个白搪瓷大茶缸,上面烫着一个大红字“奖”。听父亲说,这次合唱比赛之后,煤矿各行业都开展了劳动竞赛,煤矿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歌声啊,就得给人以力量。
四《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一九八九年,五四青年节。
那年我正上中等师范学校的一年级下学期。当时,全国中师教育经过五、六年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影响力和吸引力越来越强。记得刚上师范的开学典礼上,学校老书记说,“同学们的成绩都很好,都是初中生里面的佼佼者,可以说是“头茬韭菜”,特别是农村户口的同学们,为了早日就业解决家庭的困难,放弃高中、考上师范,为什么上师范呢?国家急需老师嘛。但我们的前程是广阔而美好的,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书育人。希望大家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当时听了心潮澎湃,继续拿出在初中时的学习劲头,投入到师范学习中。
中师生的培养方向是小学老师,是不分科的,也就是培养“全科老师”。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教学简笔画、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训练严格规范,声乐、器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丰富多彩。为检验各年级音乐课学习成绩,也为庆祝五四青年节,学校举行歌咏比赛。我们班选的歌曲是《我们是五月的花海》,也就是中国共青团代团歌。那时候大家还没有统一的校服,班主任出面租了一套,等同学们统一着装开始训练,精气神马上就显现出来,训练起来更加努力。
歌咏比赛在大操场举行,三个年级十八个班各自列方阵,操场上彩旗招展、歌声嘹亮。等到我们班登台合唱,“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那铿锵的节奏催人向上,年轻的声音振奋心田,学校里一片欢腾,青春的誓言久久回荡。
青春的年代啊,唱青春的歌曲。
五《送别》
一九九二年,六月。
许多老师说,一位老师的首届学生也就是初代学生,永生难忘,对我来说也是。一九九一年七月间,师范学校毕业离校才一周,我就到所分配的那所山村小学报到上班,开始了教书育人的时光。我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和校长搭配,除了他教的数学课,其余的语文、自然、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等课程都是我的,我也真正实现了当年对杨一岚老师说的话,成为一名“全科老师”,也被称为“能围着桌子转一圈的老师”。
学校重视、家长期盼、学生渴望,让我丝毫不敢懈怠,投入到紧张地教学之中。很多时候,下午放学之后,我就问学生们家里没事的,可以在学校里完成作业,因为我吃住在学校里,可以说以校为家。学生们都完成了作业,黑天如果还早,我就给他们讲名著。记得有几周连续讲完了《神秘岛》《海底两万里》《气球上的五星期》等著名科幻小说,引得学生们掀起了科幻潮。音乐课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除了教材歌曲,中外名曲也进入课堂,孩子们特别兴奋。教室屋檐下,原先是光秃秃的,利用劳动课,我们整理修葺出花圃来,同学们移栽来各种花,大丽花、蜀葵、夜来香等争奇斗艳,各班纷纷效仿,校园成了花的海洋,满院芬芳。
不知不觉间一年很快过去,学生们小学毕业、升入初中要离校了。校长说,咱们办一个毕业联欢会吧。教室的课桌摆成回字形,师生们欢聚一堂,诗朗诵、独唱、合唱不断,最后压轴的歌曲是《送别》。当歌声响起,我的眼睛忽然一热,没想到这么快就和这一群孩子分别了。
当拍完毕业照,送走了学生们,空荡荡的校园里只剩下我自己,花圃里的凤仙花正在怒放,蜂飞蝶舞,我的二十多个学生却都远走高飞了,“问君此去几时回,来时莫徘徊”。这么多年过去,那群学生合唱的《送别》,还时常萦绕于耳。
感情支撑灵魂的歌声啊,动人心魄。 2025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