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间故事是流淌在乡土里的智慧,这篇《冤魂不散》藏着老百姓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笃定。今天,邀你一同品味这份传统故事里的人间百态。】
冤 魂 不 散
台见新 范习华
山东半岛东南部诸城境内有一条五龙河,河的上源有一个凤凰庄,凤凰庄上有一位赵员外,生有二女,长女名叫大凤,次女名叫二凤,姊妹俩长到那二八青春,出落得犹似那出水芙蓉,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简直就是一对双胞胎。河的下游有一个牛家村,村中有一位牛举人,膝下生有一子,名叫牛亮。那牛亮长得天庭饱满,耳大面方,自幼就送去南学堂读书,天资聪颖,把那“四书”“五经”背了个滚瓜烂熟。且说这赵员外与牛举人俩人为同窗好友,两家成为莫逆之交。年轻时两家夫人都同时身怀六甲,俩人曾戏言,若两家都生的是儿子就拜为磕头兄弟;若都生的是女儿就结为姊妹;若一家生的是儿子,另一家生的是女儿,就结为儿女亲家。结果牛家生的是男孩,赵家生的是千金,自然两家就要结为秦晋之好。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开始两家还经常来回走动,后来,牛举人家道中落,不久夫妇双双染病身亡,只剩下牛亮孑然一身,万般无奈,牛亮只得中断学业给人家放牛为生。因而人们都叫他牛郎。
却说牛郎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有好心人就提及赵牛两家婚约之事,牛郎为人忠厚,说:“小时候父母曾提及过此事,然而如今穷得家徒四壁,父母也没有了,怕是赵家不肯应承这门亲事吧。”有人就给他打气说:“赵家乃名门之后,岂可言而无信,你尽管前去一试。”于是牛郎就硬着头皮去了赵家。
赵夫人和女儿大凤见牛郎一表人才,心里很高兴。可是听赵员外一说牛家的不幸遭遇,夫人表示很同情,而大凤一听却皱起了眉头,等到赵员外提出要给他俩完婚之事,大凤却哭了,问她,她说:“原本你们说牛家如何如何好,现在却是穷得叮当响,让我跟他结婚,门儿都没有!”赵员外夫妇苦口婆心地劝,就是怎么也劝不了。二凤看不过去了,也帮着爹妈来劝姐姐,大凤就气冲冲地对二凤说:“你觉得好,那你就嫁给他好了。”一句话说得二凤默默无语。
赵员外见大凤嫌贫爱富,心里非常生气,于是便和夫人商量,咱和牛家是指腹为婚,两家情同手足,岂可因为牛家落魄而悔婚呢!既然大凤不同意,咱就来个姊妹易嫁,岂不两全其美!夫人表示同意,商量二凤,二凤就说:“一切全凭父母做主。”于是赵员外也不对外人说破此事,加上二凤和大凤长得一模一样,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不久,赵员外就为牛郎和二凤举行了婚礼,并出资供应牛郎继续完成学业,牛郎不负岳丈的一片苦心,当年秋天考中了举人。牛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再说大凤挑挑剔剔,总是没有称心如意的,开始还一个劲地讥笑二凤,现在见牛郎考中举人,不由得又羡慕又嫉妒,有事没事地与二凤套近乎,所以大凤对二凤家的情况了如指掌。
一次二凤回娘家小住了几日,不久便要回去,大凤假装去送二凤,走到五龙河大桥中心,只见河面上波浪翻滚,大凤顿起歹意,猛然一把将二凤推落水中,转眼间沉落水底,大凤就挎着二凤的包袱扮成二凤模样,去了牛家。
牛郎虽结婚好几个月了,因为急于功名,和二凤相处的时间也不十分多,又加上大凤和二凤年龄相当,模样一样,也没有分辨出是大凤假扮的。父母不见大凤回家,以为大凤到妹妹家小住几天,因为那时在亲戚家住个一年半载也是经常有的事,所以父母也没有在意。
过了不久,牛郎从河边经过,看见一只美丽的小鸟一个劲地朝着牛郎叫着“牛郎早,牛郎好!”牛郎觉得小鸟非常可爱,就招了招了手,小鸟一下落在了牛郎的肩膀上,牛郎捧在手里,小鸟亲热地叮琢着牛郎的手,牛郎便把小鸟带回了家,放在笼子里养着。
一天中午大凤正在擀饼,小鸟突然叫了起来,“姐姐擀饼糊,姐姐擀饼糊!”大凤擀一个饼糊一个;不一会儿又叫了起来,“姐姐擀饼破,姐姐擀饼破!”擀一个饼破一个。气得个大凤破口大骂“好你个乌鸦嘴,我叫你穷叫唤!”拾起火棒棍子一气之下把小鸟打死了。牛郎回家一见,疼得直落泪,责备大凤不该如此狠心,好歹是一条性命啊,于是就挖了个坑将小鸟埋了。第二年一场春雨过后,在埋过小鸟的地方,长出了一株杏树,牛郎不断地浇水,施肥,百般呵护,不久小树就长高了,开始开花结果。牛郎每天都坐在躺椅上,美滋滋地望着这些黄中泛红的杏子,只要牛郎一张口,“啪踢”一枚熟透的杏子就落在牛郎口里,牛郎甜甜地吃了。大凤看见了,也学着牛郎的样子,坐在躺椅上,张开口想吃杏子,结果“啪踢”接了一嘴鸟粪,把个大凤气得破口大骂了一会儿,又坐在躺椅上,刚一张口“啪踢”落了一嘴巴毛角(jia)子,把个大凤疼得直落泪,嘴巴肿得像老母猪嘴巴子似的。大凤火冒三丈,一气之下,把杏树砍倒了。
过了不久,大凤觉得还不解气,又把杏树枝子砍了烧火,结果树枝子只是一个劲地闷烟,把个大凤熏得泪流满面,趴下朝灶堂使劲一吹,突然“嗵”地一声,一股狼烟伴着一团大火,一下子把大凤包围了,刹那间,大火把大凤吞没了。
牛家无故遭了一场大火,把媳妇烧死了,把个牛郎哭得死去活来,眼里都渗出了血。一闭眼媳妇的模样就浮现在眼前,牛郎就用眼里渗出的鲜血,画了一幅画,画上的人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如二凤真人一般。牛郎把这张画挂在卧室里,每天都深情地望着画中人,嘴里念叨着“二凤,亲爱的二凤,归来吧!”从此以后牛郎发誓再也不娶。
不久,牛郎家里发生了一件怪事。每次牛郎回家,锅里的饭就有人给做好了,开始牛郎觉得是好心的邻居帮着做的,一问邻居都不知晓。邻居说,每到做饭的时间,就看见你家的烟筒里冒烟,还以为是你自己在烧火呢!牛郎不由得大惊,心中狐疑,莫非是传说中的狐仙做的?为了弄明白这件事,牛郎就处处留心。
一天牛郎假装生病躺在炕上,半睁着一只眼,等到做饭的时候,只见画中人飘然而下,刷锅、淘米、烧火和二凤生前一般。把个牛郎高兴的一下子跳了起来,向前一把抱住画中人,大声说:“亲爱的二凤,可想死我了。”那画中人猛吃一惊,并不言语,倏地一下又回到了画中。牛郎对着画中人,泪流满面地哭诉着自己的相思之情,哭着哭着,竟昏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牛郎醒来,见面前有一张纸条,拾起来一看,上面写着,“欲见二凤,须要记清。三月三日,仙人喜逢。龙河桥上,遇见救星。”于是牛郎便牢记在心。
且说三月三这天,牛郎一大早就来到龙河桥上,不多时见一人仙风道骨,一手提着花竹篮,一手拿着笙箫,正大踏步地走来。牛郎连忙迎上去,双膝跪地说:“劳驾仙人,请求救命。”这来人正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今天韩湘子去参加王母娘娘的寿诞,正好路过五龙河。于是一把拉起牛郎,询问原因,牛郎底根原情地说了一遍,韩湘子掐指一算,说牛郎无须悲伤,你夫人的尸首现存龙宫,因五百年前与玉面狐有嫌隙,故有此劫。现在大难已过,正是你们夫妇团圆之日。说着仙人把花竹篮扔下水中,念动真言,一会儿提上竹篮,只见二凤坐在竹篮里,面如桃花。韩湘子吹了一口仙气,二凤眨眨眼活过来了。二凤一见牛郎,就“哇”地一声哭了,接着二凤哭诉着说了起来。
原来,当日大凤乘二凤不防备一把将她推到水里,正好东海龙王来巡视河道,见二凤昏迷不醒,知道这是一具冤魂,就吩咐河神,暂且龙宫里存放,日后好借尸还魂。
却说二凤平白无故地被淹死,倔强的她冤魂不散,起初变成一只小鸟想向牛郎报信,以便提醒牛郎,牛郎厚道,没有往深处想,后来又变成一株杏树来报复大凤。最后二凤变成画中人,来报答牛郎,并且借尸还魂,牛郎听了惊讶不已。
牛郎和二凤欢天喜地,拜谢了韩湘子,俩人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男尊女爱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作者简介
作者一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作者二范习华,女,大专毕业,幼儿教师。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志》副总编辑、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