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月亮画
文||胡采云
在明末清初那兵荒马乱的年头,湖北汉川汈汊湖的东西角区域,有个叫西寺台的村子(府河沿岸),却是难得的安宁之地。村里有位姓魏的处士,老百姓虽然不知道他确切的名字,但因知晓他既精通天象易理,又具有一手神乎其神的画技,方圆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尊称他为“魏大师”。
这魏大师的画,传闻是能“活”过来的。说他曾在邻居家的土墙上画了只捕蝉的螳螂,结果那家真就再没受过蚊虫骚扰;又说他给孩童信手涂鸦的一只纸鸢,竟能借着微风自己飘摇上天。最神的一桩,是他一位至交好友央他画幅中堂画。魏大师也不推辞,铺纸研墨,凝神片刻,便挥毫泼墨,寥寥数笔,意态已成。他随手将画纸一折,塞给好友,面色凝重地叮嘱:“宋老哥,此画你且收好。乘船过湖时,无论遇到何等风浪,千万、千万不要打开!”
好友见他神色不似玩笑,连忙将画紧紧揣入怀中,登上了渡湖的船。船至湖心,方才还是朗朗晴空,陡然间天色巨变,乌云如墨,狂风卷着暴雨劈头盖脸砸下,湖面掀起滔天巨浪,小船像片树叶般在波峰浪谷间颠簸。电闪雷鸣,那雷声仿佛就追着船梆子炸响,惊得一满船人面无人色,哭喊不止。
老宋紧紧护着胸前画纸,眼看湖水不断灌进船舱,他心急如焚,连声祷告:“老天爷,这画可湿不得啊!”待得雨势稍歇,他实在放心不下,鬼使神差地忘了魏大师的嘱咐,颤着手将画纸展开一角,想瞧瞧墨迹是否晕开。这一展开可不得了!只听“喀喇”一声裂帛般的巨响,一道金光照亮昏暗的湖面,那画中竟飞出一条鳞甲森然的五爪金龙!金龙乘着风势,一声长吟,腾空而起,直上九霄。说也奇怪,金龙一去,霎时间风停雨住,云开雾散,湖面复归平静,仿佛刚才的惊涛骇浪只是一场幻梦。船上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回过神来,纷纷朝魏家汊方向叩拜。自此,“魏大师”能把物象“画活”的名声,这下可算是彻底传开了。
然而魏大师这人,脾气也跟他画技一样“古怪”。达官贵人捧着金银绫罗来求画,他往往连门都不让进;可对于四邻八乡的穷苦百姓,他却常常主动赠画,解人危难。他的画作,在穷人手里是救急的宝贝,到了富户人家,有时却会失了神异,因此也有人说,他的画是“通人心”的。
话说这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弥漫着鱼肉和月饼的香气,准备晚上赏月团圆。唯独村西头的穷汉田二林,只能对着空见底的米缸发愁。老母亲病倒在床,咳个不停,妻子挺着大肚子,眼看就要临盆,家里却是“日无鸡啄米,夜少鼠耗粮”,连抓药的钱,想破脑袋满湾子借都凑不出。他蹲在自家破败的门槛上,抱着头,唉声叹气,觉得这团圆佳节,比往日更要难熬几分。
正巧魏大师从汉阳游学归来,路过田二林家门口,见他这副模样,心里便明白了八九分。他走上前,拍了拍田二林的肩膀:“二林老弟,莫作难了。光急没用,跟我来。”
田二林懵懵懂懂地跟着魏大师来到他那间素雅的画室。看着四周挂着的那些仿佛随时会动起来的画作,田二林仍是愁容满面,呆呆地立在画桌旁,不知如何是好。魏大师也不多言,净手焚香,铺开一张素宣,屏息凝神,继而提笔蘸墨,手腕运转如飞。只见笔下墨迹淋漓,或浓或淡,或皴或染,不多时,一幅《月华竹影图》便跃然纸上。画中,一轮圆月饱满丰盈,清辉遍洒,几杆翠竹疏朗有致,竹叶在月光下仿佛随着微风轻轻摇曳,整个画面透着一股静谧安详之气,让人一看便心生宁帖。
魏大师轻轻吹干墨迹,小心地将画折好,递给田二林:“田老弟呀,今日中秋,典当铺关门关得早的。你现在速去镇上的‘裕生’当铺,将此画押当一百两银子,先解家里燃眉之急。记住,定要问清楚掌柜的,当画的利息几何。待到九月初一,我自会连本带利与你钱去赎画。快去吧!”
田二林顿时感激涕零,接过画,作别魏大师,一路小跑赶到“裕生”当铺,将画递上那高高的柜台。掌柜的接过这毫不起眼的纸卷,展开一看,先是漫不经心,随即眼神一凝,仔细端详片刻,脸色渐渐变了。他不敢擅专,连忙唤来二柜、三柜,最后更是请出了后堂休憩的刘品鉴。这位刘老师傅年过花甲,见多识广,他戴上老花镜,俯身细看那画,看着看着,竟激动得胡须微颤,伸出大拇指,连声赞叹:“神乎其技!神乎其技啊!墨色通透,笔意灵动,这月光竟有流转之感,竹叶似有沙沙之声!这是魏神匠的真迹无疑,旷世画宝,真正的宝贝!”他忙问田二林要当多少钱。田二林按嘱咐说道:“当一百两纹银,九月初一来赎。”
中秋之夜,“裕生”典当铺也设下香案果品,供奉月神。当铺总管与刘品鉴特意命人将魏神匠这幅《月华竹影图》悬挂在正堂。当夜,皓月当空,清辉万里。奇事发生了——随着天际月亮越升越高,越发明亮,那画纸上的月亮,竟也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一般,逐渐散发出柔和而清晰的辉光,将周围一片照得微明,画上的竹影也似乎真的在轻轻摇动。围观的人群发出一片啧啧称奇之声,皆言魏神匠的画,果真通了灵性。
日子一晃,到了九月初一。魏大师找到田二林,让他去赎画。田二林却面露难色,搓着手道:“魏大师,那一百两银子,给老娘抓药、预备孩子娘生产,早已用尽……我,我哪还有钱去赎画啊!”魏大师捋须一笑:“无妨,你只管去,无需你出一文钱,定能将画取回。”
田二林将信将疑,再次来到“裕生”当铺,言明要赎画。掌柜的和刘品鉴不敢怠慢,取出精心保管的画轴,当众展开。这一展开,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只见画上那几杆翠竹依旧青翠欲滴,竹影婆娑,可原本该有一轮明月的地方,却是空白一片,仿佛那月亮凭空消失了!
“画……画纸上边的月亮呢?”总管的声音都变了调,冷汗瞬间沁湿了后背,“这……这要是魏大师追究起来,我们如何赔得起呀?”他先是沏茶摆点心稳住田二林,然后又赶紧招呼伙计们:“快!快找!把铺子里里外外,角角落落都给我翻个遍,务必把画上的月亮找回来复原!”
伙计们面面相觑,有个年轻伙计小声嘟囔:“总管,月亮在天上挂着呢,怎么会掉到咱们当铺里来?”总管急得直跺脚:“蠢材!我不是要找天上的月亮,我是要找这画上不见了的月亮!”众人仔细再看,画上确确实实只剩竹子,月亮踪迹全无。此刻典当铺里顿时乱作一团,翻箱倒柜,折腾了半天,连个月亮的影子都没找到。
总管无可奈何,只好硬着头皮走出来,对着田二林又是打拱又是赔笑,表示愿意加倍赔偿银钱,只求息事宁人。田二林牢记魏大师的话,梗着脖子道:“我不要银两,我只要把画原复原归还于我!我那画上边是有个月亮的!你们得把月亮赔给我!”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魏大师仿佛算准了时辰般,踱步走了进来。他看了看那幅“缺月”的画,又看了看面红耳赤的总管与一脸“倔强”的田二林,微微一笑道:“看来是此画与贵铺缘分未到。既然月亮不见了,强留也无益。田二林,算了算了,你就把这残画拿回去吧。至于银两嘛……”他把目光转向总管。
总管如蒙大赦,连忙接口:“不敢不敢!魏大师,本金利息,分文不敢收!只求先生海涵,恕我等保管不慎之罪!”总管当即撕了当票,将画奉还。
田二林拿着这幅“残画”回家,心里又是愧疚又是纳闷,也没心思悬挂,随手放在了屋里。
转眼到了九月十五。夜晚八九点钟的光景,魏大师来到田二林家,让他把那张画拿出来挂上。田二林苦着脸说:“魏大师,月亮都没了,挂起来还有啥看头?”魏大师道:“你只管挂起来便是。”
田二林只好依言,将画在堂屋的土墙上挂好。初时,画上依旧只有墨竹。然而,随着夜色渐深,窗外夜空中的月亮越来越圆,越来越亮,奇景再次发生——那画纸的空白处,竟慢慢渗出一团柔和的光晕,光晕逐渐凝聚、变亮,最终化为一轮圆满无缺、清辉四射的明月!月光透过画纸,竟将简陋的土屋照得亮堂堂堂,纤毫毕现,比点了十盏油灯还要亮堂!
这神奇的一幕,立刻惊动了在禾场上谈家常的左邻右舍,大家纷纷涌来田二家看稀奇。只见画中月与天上月,光辉交融,竹影摇曳,宛若仙境。众人无不惊叹:“神了!真是神了!魏大师这幅画,原来是跟着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呢!初一则晦,十五则明!”
从此,魏大师的《月华竹影图》更添了一段“随月盈亏”的佳话。而他仗义助贫、戏弄当铺的故事,也伴着东西汊湖的波光,一代代流传下来。人们都说,魏大师的画,不仅有生命,更有风骨,只应存在于那些懂得珍惜与感恩的人手中。
(根据坊间口口相传的内容整理)
作者简介:
胡采云,六零后属龙,自幼喜爱阅读与练笔;虽跻身于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之列,余以为那只是一个名头而已;末学仍需不断地夯实汉语言文学基础,把拼凑的文字在现实生活中反复焯水、提炼,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