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
文/李文辉
人类居所
总喜欢依山傍水
总喜欢建在平坦的地基
在林边
易获得建筑的木料,燃烧的材料
依山林而居
山风送爽
林中的菌类
鸟类,小动物
往往让人类轻易获取
依山的孩子
从小,眼里充满爱意
人类总喜欢依水而居
江河,海洋
为人类提供鱼虾类,贝类食物
一只小船
一朵浪花
让生活充满诗意
城市的兴起
科技的进步
宽敞的道路
便利的沟通
人类渐渐挤进拥挤的城市
而依山傍水而居
仍是人类的选择
山林
总能给人类提供探索和想象
江河
总能给人类送来惊喜
个体相对弱小的人类
选择相对安全的群居
总为爱情着迷的人类
在林边,在江河边,在海滨
寻找爱的奇迹
《安居》A|赏析:栖息之地的诗意回望
李文辉的《安居》以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人类居住选择的历史脉络与情感依恋,全诗通过三个层次递进的时空维度,呈现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轨迹。
诗歌开篇以“依山伴水”的居住传统构建起原始的生活图景。诗人敏锐捕捉到山林生活的物质与精神双重馈赠——“林中的菌类/鸟类,小动物”满足生存需求,而“山风送爽”与“眼里充满爱意”则赋予情感滋养。这种描写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仁者乐山”的哲学思想,将自然视为生命滋养的源头。
第二章节通过“小船”“浪花”等意象,将水域文明的诗意特质具象化。诗中“让生活充满诗意”的直白表述,恰与流水柔和的韵律形成互文,展现人类亲水天性与审美需求的天然联结。这种对水居生活的礼赞,与首章的山居叙事共同构成人类原始居住的完整画卷。
在经历“城市的兴起/科技的进步”的现代转型后,诗歌第三章呈现出深刻的辩证思考。诗人既承认现代文明带来的“宽敞的道路/便利的沟通”,又揭示出城市生活的“拥挤”困境。最终通过“仍是人类的选择”的重复咏叹,完成对自然居所的价值重估,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人与自然本质关系的重新发现。
诗歌的独特深度体现在末节的精神升华。诗人将居住选择提升至人类存在本质的哲学高度:“个体相对弱小的人类”需要群居安全,“总为爱情着迷的人类”渴望自然滋养。结尾“爱的奇迹”将全诗推向高潮,揭示出人类对自然居所的永恒眷恋,本质上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寻,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这首诗以居住空间为经纬,编织起一部微缩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其价值不仅在于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更在于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范式,那些依山傍水的居住记忆,终将成为指引人类寻找精神原乡的永恒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