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余地
文/樊志刚 辽宁
我知道生命
没有固定形式
所以我不断的
来打造自己
我发现有个
看不见的东西
在把控着我
不能随心所欲
要懂得敬畏
不可用尽心机
存几分慈悲宽厚
才有余地
不与纠缠
文/樊志刚 辽宁
既然一切
都是你心的显现
那又何必与
外人外事纠缠
时时观照自己
起心动念
能俯仰无愧
就活的坦然
不必在意
别人怎么看
只要你为人做事
心正行端
不改其度
文/樊志刚 辽宁
走自己的路
不要随波逐流
明知无益
又强随世俗
为了面子
去应酬虚浮
无疑是作践自己
自寻其苦
人情薄如纸
世态荒疏
任它扭曲荒唐
不改其度
心有标尺,行有风骨——评樊志刚三首短诗的生命哲思
樊志刚这三首短诗《留有余地》《不与纠缠》《不改其度》,以极简的语言、直白的叩问,串联起对自我、对世事、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如三枚温润的印章,在纸页上烙下“向内观心,向外立行”的生命标尺。
《留有余地》是对“自我与规律”的清醒认知。诗人先点出生命“无固定形式”的流动本质,却又直面“看不见的东西”(规律、因果)的约束,最终落脚于“敬畏”与“慈悲宽厚”。这份认知跳出了“打造自己”的激进,转而求一份“有余地”的从容——不是妥协,而是懂得在自我追求与自然法则间找平衡,让生命既有向上的力道,也有缓冲的空间。
《不与纠缠》是对“内心与外界”的智慧切割。“一切都是你心的显现”这句核心判断,将矛盾的焦点从“外人外事”拉回“起心动念”,瞬间消解了对外纠缠的意义。诗人强调“观照自己”“心正行端”,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向内求”的定力对抗外界的纷扰,让“坦然”不再依赖他人评价,而源于自身言行的无愧,活得清醒又笃定。
《不改其度》则是对“选择与坚守”的铿锵表态。面对“随波逐流”的世俗惯性、“应酬虚浮”的面子绑架,诗人直言其“无益”“自寻其苦”,更以“人情薄如纸”的冷峻洞察,反衬“走自己的路”的珍贵。“不改其度”四个字,不是固执的倔强,而是看清世态后仍选择的本心坚守,让每个不迎合的选择都成了对抗荒芜的风骨。
三首诗层层递进,从认知规律到观照内心,再到坚守本心,最终勾勒出一个“心有敬畏、行不纠缠、志不盲从”的生命形象,文字朴素却有千钧力,读来如闻长者箴言,清醒又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