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青鸟在文学的天空里轻飞啾鸣
周至作家武永红(青鸟)
散文作品印象
作者/何俊锋
我与武永红认识已有十年之久,尽管很少谋面,微信还是天天关注的。永武微胖,甚是可爱那种,人很善良,对人掏心掏肺,还真像一只青鸟在文学的天空的飞来飞去,唧喳啾鸣,最后还真把文岂弄出些名堂来。虽不挣钱,她却把青鸟文学社和青鸟写作平台办的有声有色,连冯积岐,张兴海,王渊平,纪卓瑶等一些文学大家也入其中。我知道,除了爱在全民K歌里唱歌外,她的主要爱好就是写文作诗吟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青春书写成了诗,把人生吟唱成了歌。
武永红醉迷于书香,以文字为伴,笔耕不辍,逐梦文学。于是,她有了属于自己需要的生活。她是一个有性格的女子,不求富贵,惟愿坐拥一片蓝天,徜徉在自己的心海,不管张王李赵,相识就是缘。你来我执手相迎,你走我挥手相送。一切随缘,任性自由,简单。珠光宝气,醉生梦死,皆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在“诗与远方”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她寻求着一种不知名的诗意人生。
她想要和追求的是“从公园走步回来,坐在书桌前,所有的细胞处于宁和状态,平静但柔和,且柔和得可以将玫瑰的刺能给融平,不留疤痕。此刻一个电话也不要打的,也不要接的,书也不要看的,保持这片刻的宁喜是首要的了”。当然她也会带着姐妹们去渭河滩采白蒿,去白橡里赶集,去年集里采购年货,得闲了还去水街夜探网红桥。有时,她也和一帮文朋诗友在她家里和面水,打搅团。她与世无争,默默追寻着自己的田园牧歌式的精神生活。
周至是武永红的家,也是永红的村。乡村也是一辈一辈人的根;有着挥之不去的乡愁;泥土,养活了祖祖辈辈,也融入在我们的血脉中。乡村,就是我们的魂,乡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衣食父母,乡村的一切,都会烙印在我们的心里。武永红用自已的笔触还原了周山至水里乡村的世界,还原出乡村的宁静世界,还原出乡村的旖旎风光,敞亮出乡村的饱满情怀,散发出泥土的清芬质朴,洋溢出土地上年年不尽的生机蓬勃。
写这样的文字,这需要有一副柔肠,滚烫的情怀,饱满的思绪,需要有对乡村刻骨的品读,有对乡村的敬畏和崇尚;武永红笔下的渭河,黑河,猕猴桃园,司竹的小竹林,老街的槐米,渭河初春的白蒿,故乡一柱炊烟,一盏灯火,一阵风,一朵云,一地庄稼,一树鸟鸣——但每一宗,每一样,都有说不完的人情意蕴,都是书写不尽的心灵感受。她在自己的文字里,倾注了她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向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居生活的留恋,或者说反刍似的回味;正是这些热爱,这些向往,这些经年不泯的留恋,这些依依不舍的回味,让她的文字,撇捺之间,都蓄满故乡的韵味悠长,一吟一叹里,都是乡村的气息连绵,这是发自肺腑的吟哦,这是来自心灵的真情叙说。
武永红以表现乡村自然风光的优美,乡村人事活动的闲适、悠然、优雅为主题基调写抒情散文,在弥漫着浮躁喧嚣的城市空气里,诗意地表现自然优美的乡土田园世界,给远离山水花草泥土田园的人们以耳目一新的荡涤尘埃的洗心作用。在永红的笔下,老家田地庄稼,院落人家,沟壑林莽,竹雨松风,炊烟灯火,鸟影蛙声甚至圈里的两头驴和一头牛,看家护院的狗,树上的鸟,屋梁上的燕子,挂在山上的人家,还有那个亲亲的《三妹》,《房客晓薇》,《凡人四平》以及《黑爷》《静女》卖桃的《薛老汉》这些耳熟能祥的人和物都有灵性,都是乡村怀抱里大自然赐予的杰作,所以,她会倾注所有的情感,为乡村歌唱,为乡村书写,借一篇又一篇精美绝伦的文章,不遗余力歌唱乡村,热情洋溢书写乡村,在世人的面前,镌刻出一卷卷乡村俊采的风物画轴。
读武永红的乡土散文,四周仿佛就是一片葱绿的原野,仿佛正行走于乡村的田野,乡村的气息,深入骨髓,身体正跟随乡村的节奏,一起律动。只要是乡村里长大的孩子,只要身体里还留有一些乡村的记忆,或者说,只要好有些许有关乡村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在她精美深情的文字的引领下,在自己的视野里,心灵里,又会有乡村的会面,次第呈现,清新可人;又能随着作家的笔触,跟随作家的真情流淌,再一次去感受乡村,品味乡村,让自己的心灵,栖息在乡村的土地上,剔除芜杂,剔除虚妄,还原成当初的质朴,还原成先前的充实,哪怕只有片刻,相较于时下纷纷扰扰的生活,也是难得的享受。
武永红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田一地,一鸡一犬,是她熟悉不过的左邻右舍,俚语村言,乡村里那些微妙的动人瞬间,温情时刻,在她的文字里都不会错过,她情感之细腻,笔触之精微,刻画之独到,描摹之细致,都令人叹服,她就是用整个心灵在书写,一遍一遍,梳理出乡村的美好部分,再倾注作家的思想和心血,赋予它们灵性和品格,呈现给读者,让阅读者在文字的恣肆里,回到乡村,回到自然,品味自然,品味乡村。一如《秋红秋黄》《一日看尽植物园》《生死团标峪》《早春拾趣》《老子说经台》《沣河秋色》《老街槐花》《瑞雪丰年》《夜探网红桥》《红灯笼》《文化馆大院的春色》等等。我很佩服永红细腻描绘自然物象的笔力,舒缓的笔调不紧不慢地尽情展现周山至水中春夏秋冬自然物象、人事活动的万千气象,读来让人感到自然的静穆美和人事活动的创造美,洋溢着一种世外桃源的理想画面。
除了散文的精彩之处,武永红更是一位优秀诗人。我认识她就是从认识她的诗开始。她的诗不同凡响在于,一开始并不容易看进去,但越看越有味,待看了她的一系列诗后,惊叹于她的女性诗从形式和内容的宏大风格,她的语言与意象有独到的张力与建构。武永红这样的认知与语言呈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认知人间的丰富性、复杂性、深邃性的独特的艺术视角与一种令人着迷的诗性的力量,有着独立视角、深刻感知、灵动呈现的诗歌文本。就她诗歌的丰富性和宏阔性来说,她是一个另类,她无意于喧嚣的诗坛,只是我诗写我心,以诗开拓着她思想的疆域,执着守望着她对诗歌的挚爱。践行着她的诗观:诗意的实现现实,在生活中发现新的语言世界。
诗言志,在武永红诗歌中最体现她的追求女性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是她对自然、生活、命运的深度思考。爱是轻灵的也是沉重的。永红并非怜香惜玉,她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襟怀。你看她的《六月的晥洗》:浣洗的衣服一绳又一绳/她摸着这些粉红、淡青、浅绿、浅玫红/眼眸里有星子跳跃/实在不能修补的就扔了吧/再美的针脚都像一只令人惊怖的蝎子/。十斤重的纯棉花褥子/经太阳的手烧烤成松软的白色肥云/一针扎下去/小银针变成/棉朵里游的小银鱼/急忙抓/有两点梅花开在鱼头/她吮吸着指头笑/。她从自然的角度去解构生命的意识,渗透出一种精神美,隐喻诗人的生命的态度。
从本集收录的《生命的留痕》,《今夜谁在天空巧种云朵》,《你是人间幸福的蜜钥》,《冬天里的第一场雨》,《想你的时候》,《麻雀的会战》《望乡》《玄鸟飞进深谷》几首诗来看,诗人挖掘这些悲喜元素是为了解剖重建,最后找到心灵的出口,她冲破感伤情绪,构建了自己语言的精神地理。她的诗歌没有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有的是一段情感的渲泄、一种精神的释放。她用虚怀若谷的胸襟游走在精神世界里,在喧嚣与浮华的红尘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字创作。读她的诗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分担生命的冷暖,聆听来自生命的歌唱。
也许诗歌并不能使武永红获得荣誉和利益,但她爱诗,爱写作就象她爱自己的灵魂和生命。散文,诗歌已成为她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是她的另一种生活存在方式,她的诗是吟唱给生命的最纯净的天籁之音。写散文,写诗是她生命之泉和灵魂之火的涌动和燃烧,而她自己就是一支暗夜里的火烛照亮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在高处思索,在低处生活”,这是周至作家永红在现实生活中的写作状态和写作姿态,从这本散文集里,让我看到了一个纯情关注的神态,倾听存在和仰望星空,我蓦然发现,在这个浮躁的红尘里诗人和诗歌依然美丽集,文学依然神圣。
何俊锋:作家,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陕西省中国画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安美协学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美术》原主编,《逸品》,《道法终南》杂志社社长、总编,《三秦视点网》总编辑,西安丝路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