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六月
文/范晓康
风拈秧线绿成针,
云浣方塘素影沉。
千顷波光浮翠幌,
一蓑笠影入青岑。
汗融午日田歌起,
客倚槐根暑气侵。
忽见蜻蜓点寒水,
碎摇烟雨故园心。
乙巳乙酉壬辰日 古桃源
范晓康,苏州人,江苏泗阳某科技公司高管。喜爱用诗歌抒发陶醉异乡美景风物以释怀思念故土之情。
在异乡与故园之间
——赏读范晓康《泗阳六月》的诗意栖居
文/袅了
读到范晓康先生的《泗阳六月》,不由被诗中细腻的景致与深沉的情感所打动。作为一位在江苏泗阳投资兴业的苏州人,他的身份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张力,既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企业家,又是心怀故园的文人。这种双重身份,使他的诗作在描绘异乡美景时,总带着一份若有若无的乡愁。
诗的开篇“风拈秧线绿成针,云浣方塘素影沉”便展现出不俗的观察力。风如巧手拈起秧苗,将其比作“绿成针”,既写出了秧苗的整齐挺秀,又暗含“大地如绣”的意境。而“云浣方塘”更显精妙,你看,云影在塘中洗濯,将天光云影融入水中,这种天上地下的呼应,既有工笔画的精细,又有写意画的空灵。
作为企业管理者,范先生日常面对的是项目进度、资金流转、市场变化等具体事务。但在诗中,他却能捕捉到风与云、秧与影这样细微的自然变化。这种视角的转换,正是诗心对繁忙生活的调剂与超越。
“千顷波光浮翠幌,一蓑笠影入青岑”一联,将视野从近景推向远景。“千顷”与“一蓑”形成强烈对比,既见泗阳水乡的辽阔,又见农人个体的渺小却坚定。这里的“笠影”,既是实写田间劳作的农民,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在商海耕耘的某种隐喻?那个“入青岑”的背影,带着一份执着前行的孤勇。
诗的第三联“汗融午日田歌起,客倚槐根暑气侵”,视角从自然景观转向人的活动。“汗融午日”写得极富感染力,汗水仿佛要与烈日融为一体,而田歌却在炎热中响起,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劳动精神。
“客倚槐根”四字,悄悄点出了诗人的客居身份。在槐荫下暂避暑气的片刻,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作为在泗阳投资的苏州企业家,他既要以主人翁姿态推动当地发展,又难以完全摆脱“客子”的身份认知。这种微妙的心态,在此句中表达得含蓄而真实。
最精彩的是尾联:“忽见蜻蜓点寒水,碎摇烟雨故园心。”蜻蜓点水本是一瞬即逝的景象,却如石子投入心湖,漾开了层层涟漪。“寒水”的“寒”字用得极妙,既是触觉上的凉意,更是心理上乡愁的触发点。
“碎摇”二字尤为传神,我们看到,蜻蜓点碎的是水面倒影,摇动的却是深藏心底的故园之思。那“烟雨故园”,分明是记忆中的江南苏州,小桥流水、烟雨迷蒙的景象,与眼前泗阳的水乡景致既相似又不同。正是这种似与不似之间,最惹乡愁。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范晓康先生如何将企业家的务实与诗人的敏感融为一体。前六句对泗阳景物的精细描绘,体现了他作为投资者对第二故乡的深度观察与真诚赞美;而尾联的乡愁流露,则展现了他作为苏州游子的本色。
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很有现代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事业离开故乡,在新地方扎根奋斗,但内心深处总有一处留给故园的空间。范先生的诗作正好捕捉了这种普遍的时代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情感处理很有分寸。乡愁不是喷薄而出的宣泄,而是由“蜻蜓点水”这一细微意象自然引发。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既符合传统诗词的审美特质,也体现了成功企业家的理性节制。
《泗阳六月》不仅是一幅生动的泗阳风情画,更是一曲现代游子的心灵独白。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的繁忙工作之余,范晓康先生通过诗词创作,在异乡与故园之间找到了一个诗意栖居的空间。
这首诗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担任何种角色,我们都可以保有一份对自然的敏感、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也许,正是这种诗意的心灵空间,让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保持精神的平衡与丰盈。
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个在事业与乡愁、异乡与故园之间寻找平衡的现代人。这种寻找,或许比诗歌本身更触动人心。
2025.10.3秋风岭
《成子湖诗刊》2025年9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