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秣陵镇老街的餐馆出来时,午后阳光正斜斜地铺在青石板上,带着刚吃完当地土菜的暖意,朋友突然说:“带你去个地方——华谊兄弟的影视基地。”这个名字一出口,我立刻来了兴致,毕竟是曾声名鹊起的影视公司手笔,总该有几分热闹景象。
沿着乡间小路再走片刻,影视城的轮廓渐渐清晰。可走近了才发现,预想中的人声鼎沸并未出现,偌大的园区里竟只有我们几人的脚步声,风穿过未关的门窗时,还带着几分空荡的回响。入口处没有售票亭,也没有指引牌,仿佛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唯有门口褪色的“影视基地”字样,还能让人想起它当年的名头。
顺着主路往里走,才算看清这片园区的巧思。设计人员显然花了不少心思,沿着街道两侧排布的建筑,把旧时光里的繁华复刻得格外逼真:挂着“货栈”木牌的门脸下,还留着仿旧的麻绳捆扎痕迹;“咖啡馆”的玻璃橱窗里,摆着老式铜制咖啡壶;“银行”的铁门雕着复古花纹,“当铺”的柜台后甚至摆着半旧的算盘。这些建筑大多只有门脸,内里并未完全装修,却凭着精致的外观,让人轻易就能想象出霓虹灯亮起、人群穿梭的模样——那该是缩小版的“十里洋场”,藏着老上海的摩登与热闹。
最让我驻足的是一处“影院”外墙。墙上贴满了层层叠叠的海报,上层是我们这代人熟悉的样板戏剧照,红底黄字的设计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中间是上世纪风靡全球的老电影海报,黑白画面里藏着旧日星光;下层则是当年畅销的化妆品广告,画报上的女子梳着齐耳短发,笑容温婉。同行的朋友曾在电视台工作,她指着这些无具体地名的门头解释:“这都是通用布景,拍民国戏、年代戏都能用,省了搭景的功夫。”可如今,这些为镜头而生的场景,却只能在寂静中等待下一次“开机”。
我们在园区里慢悠悠逛了近一个小时,只遇到过一位打扫卫生的老人。他说这里建成有些年头了,前几年偶尔还有剧组来拍戏,后来渐渐少了,如今连本地游客都来得不多。没有门票的门槛,却也少了热闹的烟火气,反倒让这片寂静成了独特的风景——不用挤在人群里看景,只需伴着风声,和旧时光里的场景静静对话。
离开时,夕阳正落在“货栈”的木牌上,把影子拉得很长。或许这里的投资算不上“成功”,却意外成了一个小众的好去处:没有喧嚣,没有商业化的拥挤,只有一片为故事而生的场景,等着每个偶然到访的人,在这里编织一段属于自己的寂静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