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范文曦老师的《玉米深处是故乡》/樊志和玉米深处是故乡
/文曦
车轮碾过乡间小路的松软,我们几个象冒昧的闯入者,回到了故乡——哈尔滨市呼兰区白奎镇双山村。最先撞进眼帘的,是那片无边无际的玉米地。它们静默地站立着,像时光的卫兵,有的倔强地擎着青绿,仿佛想拽住夏天的衣角;有的已然枯黄,在田垄间铺陈出秋的底色。一辆小三轮车停在路旁,车上两桶玉米堆得冒了尖,在午后的虫鸣里,把故乡最醇厚的太阳,收进了这寻常的容器。
风里混着泥土和秸秆干燥的香气,只一瞬,记忆便被唤醒,哗啦啦地回到了四十年前。我再次变成那个跟在母亲身后的孩子,钻进比人还高的青纱帐。世界只剩下头顶的一线天,叶子边缘锋利,在手背上留下细碎的白痕。我眼睛四下搜寻着躲藏在玉米林中的龙葵,深黑软润的果实一串串等着我去品尝,倘若运气好还会遇到黄色的果,那味道更加香甜醇厚,妙不可言。
远处传来妈妈的呼唤,我靠着声音定位快速向母亲靠拢,玉米叶的唰唰声暴露了我的慌乱和急切。妈妈背着二十几穗青玉米回家,我跟在后面垫着脚跳着欢快的步子,嘴巴里已经感受到了煮玉米的香甜。
还是这片玉米地,那是五年级周末的某个黄昏。我奉命去放鹅,心却惦念着背不熟的课文。鹅群在路边慢悠悠地啃着草尖,像一团团移动的云朵。不知何时,那片云散了,地头只剩空荡荡的——我喊哑了嗓子,玉米地只回给我沙沙的声响。眼泪砸在土里,惊动了路过的叔婶。直到一位阿姨从玉米地深处钻出来,怀里抱着我那只最倔的头鹅:“娃娃别哭,你的学费在这儿呢!”那群白鹅跟在她身后,无辜地昂着脖,仿佛刚才的失踪它们毫无责任……
那一刻,关于“我是谁”、“从何处来”的叩问,被这片土地解答得清清楚楚:我就是从这里长出来的一株玉米,无论枝干伸向何方,根须始终深埋于此。
从往事的甜香与惊惶里抽身,一阵风将我的思绪吹回眼前的田埂。同学的归来,为这片土地覆上一层生死的厚重。老同学红梅跨越山海,只为给逝去三十四年的父亲焚一炷香。岁月把面容都改了模样,在这生死相隔的光阴里,唯有脚下这片土地,这片岁岁荣枯的玉米,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不朽的桥。我们与故乡,何尝不是一场漫长的离别与短暂的相聚?它见证着个体的悲欢与消亡,也以它年复一年的新生,抚平着时间的褶皱。
我从车上拿下一穗老玉米,外皮已经干枯卷曲,摸上去是纸张般的脆硬。我紧紧握着它,粗糙的质感硌着掌心,像故乡在对我进行最后的确认。剥开它,需要一点力气,仿佛在开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
门后,那紧紧挨挤着的籽粒依旧金灿灿的,像被时光打磨的琥珀,封存着所有的夏日光景。
那不是粮食,是凝固的阳光,是逝去的青春,是游子梦的琥珀,是我们用整个少年时代浇灌出的、金灿灿的人生底色,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金色胎记。无论行至多远,一回头,这胎记便在灵魂深处,灼灼地亮着
解析《玉米深处是故乡》/樊志和
“玉米是故乡的化身”——这句话看似田园牧歌,实则把“人与土地”的关系从“依附”推进到“互文”:玉米的生命轨迹,就是故乡对游子的一次完整复述。其深层含义藏在三层“同构”里。
1. 生长周期=身份周期
- 播种—出苗—拔节—抽雄—灌浆—枯黄—脱粒,玉米的每一站都在复刻人离开故乡的必经之路:
灌浆期饱满到快要炸裂的籽粒,像“少年人膨胀到无处安放的自我”;
枯黄后依旧站立的秸秆,像“父母把空房子撑成原样,等你回头确认”。
于是,玉米的日历就是故乡替你保存的编年史,你一旦缺席,它替你长、替你老、替你留下残骸作证。
2. 可食/可携的二象性=“留得下”与“带得走”的悖论
故乡问题说到底只有两个痛苦:
留下——会被土地“消化”成粪土;
带走——会被时间稀释成乡愁。
玉米恰好同时解决了这对矛盾:
作为粮食,它被你的肠胃消化,完成“物理层面的故乡入血”;
作为琥珀,它可以被衣兜带到万里之外,一粒籽就是一枚可随身携带的坐标。
于是“化身”不再是修辞,而是功能——玉米让故乡同时具备“可食用”与“可收藏”两种相反属性,像量子叠加:你剥,它就塌缩成记忆;你咬,它就塌缩成能量。
3. 集体栽种=匿名却共享的“源代码”
玉米最残酷也最温柔的一点是:它长得一模一样。
当整片田野都举起同样的穗,你才发现自己的童年并不私人——
龙葵、放丢的鹅、手背的叶痕,所有人共享同一套“玉米源代码”。
因此,“化身”不是私人订制,而是批量生产:
每一株玉米都是故乡发给所有游子的通用身份证,序列号相同,却只对持有者生效。
你回不回,它都替你长;你认不认,它都替你存。这种匿名式的忠诚,让土地的爱脱离了“特殊性”,成为一种制度性的守候——像太阳照常升起,不因为你是谁而增减一分。
结语
把玉米说成“故乡的化身”,其实是把土地拟人化为一位沉默的传记作者:
它用二十四节气做章节,用秸秆做笔,用籽粒做字,替你写下一部你缺席时仍继续生长的自传。
当你终于回来,剥开那穗老玉米,等于在最后一页签下名字——
不是你在阅读故乡,而是故乡读给你听:
“这就是你,离开我以后仍被我保管得完好如初的模样。”
作者简介:笔名,文曦,原名范世荣。大专学历。执业教师。系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北京校园文化中心特约记者。诗歌《坎坷》获2002年“西柏坡杯”全国诗歌大赛青年诗歌组一等奖。《夜过呼兰河》被黑龙江省萧红诞辰一百周年(唯一一首现代诗)——萧红纪念馆收藏。有多篇(首)作品和评论在省内、外纸刊和网络平台发表(《北国作家》《太行山文学》《先锋文学》等。
评者简介:樊志和·北方阳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二八镇阿卜村立新屯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几亩地、一群鸡鸭,心里装着四季。不求出名,只愿庄稼旺、邻里和、家人安,把日子过得像院子里的向日葵——抬头就能看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