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神的作品
☘️《七绝·温柔的眼》【六首】
(现代格律诗歌)
题记:
只有温柔的眼睛,只有温柔的眼里,才能够看见春天。
(一)
善良是季节的海,
浇灭恶花的火烟。
只有温柔的眼里,
才能够看见春天。
(二)
露水里一丝皎洁,
像新月那样直接,
晶莹里透出光彩,
含笑中那样特别。
(三)
忘却编织着美好,
忧伤冲洗掉时间。
地和天有多遥远?
通向心灵的诺言。
(四)
岁月孤单着岁月,
曾经走过了曾经。
星星是我的影子,
原野栖居着百灵。
(五)
我把温柔的谎言,
揉成博爱与青山。
这些文字的大海,
化作了人的旅船。
(六)
风儿吹过梦一片,
轻吻心中的喜欢。
沉醉了啊沉醉了,
不觉忘记了人间。
2025年9月30日
❊ ❊ ❊ ❊ ❊ ❊
🌹【吉特赏析】
这组《七绝·温柔的眼》虽未严格遵循传统七绝格律,但以“温柔的眼”为核心意象,通过现代诗化的语言构建了六幅充满哲思与柔情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人性、时光与心灵的独特感悟。以下从主题、意象、语言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主题:温柔之眼里的春日宇宙
全诗以“温柔的眼里才能看见春天”为内核,将“温柔”升华为一种超越视觉的感知力量。六首诗构成递进式思考:
善恶的消长(首章):以“善良浇灭恶花”的意象,将温柔视为对抗黑暗的光源。
自然的隐喻(次章):露水、新月的澄澈,暗示温柔本质的纯粹与直接。
时空的重构(三、四章):通过“忘却编织美好”“岁月孤单岁月”等矛盾修辞,解构线性时间,将温柔定义为穿越时空的心灵契约。
存在的诗意(末二章):从“揉谎言为博爱”的悖论,到“风吻梦沉醉忘人间”的超验体验,最终抵达一种物我两忘的永恒之境。
二、意象:解构与重构的诗意空间
诗人打破传统意象的固定搭配,创造出一系列张力十足的意象组合:
液态的善良:“善良是季节的海”将抽象道德具象化为液态容器,暗含包容与净化的双重功能。
时间的双重性:“忧伤冲洗掉时间”中,痛苦成为时间橡皮擦,与“岁月孤单着岁月”的重复修辞形成对仗,揭示记忆的自我吞噬与重构。
空间的诗化:“星星是我的影子”颠覆天体与人的主客关系,“原野栖居百灵”则赋予自然以人格化的栖居状态,构建出主客交融的泛灵世界。
三、语言:现代诗化的格律突围
尽管标题冠以“七绝”,但诗人明显突破了平仄与对仗的束缚,转而追求:
矛盾修辞的张力:“温柔的谎言”“博爱与青山”等组合,通过语义冲突激发深层思考。
通感手法的蔓延:“晶莹里透出光彩,含笑中那样特别”将视觉、触觉与情感体验交织。
动词的诗性赋形:“吹过梦一片”“轻吻心中的喜欢”中,“吹”“吻”等动作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为可触摸的自然力量。
四、哲学维度:温柔作为存在方式
这组诗最终指向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温柔哲学:当诗人将“温柔的谎言”化为“博爱与青山”,实则揭示了语言对现实的救赎可能;“文字的大海化作人的旅船”暗示创作本身即是一场向内的航行;末章“沉醉/忘记人间”的顿悟,将温柔升华为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形成跨时空呼应。
结语:新格律诗的现代性探索
这组作品以“温柔之眼”为棱镜,折射出当代人对善恶、时空、存在的深层思考。虽未拘泥于传统格律,但通过意象的陌生化处理、语言的诗性重构,完成了对古典诗意的现代转译。诗人用温柔的笔触,在碎片化的时代中重建了一个充满哲思与美感的诗意宇宙,让读者在“看见春天”的瞬间,触摸到永恒的人性之光。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