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王春玲老师的《同醉乌篷船》/樊志和
原诗:
同醉乌篷船
/蒲公英
你是我的风水
我做你的靠山
我陪你数星星
你为我做三餐
一起扶老携幼
共同耕耘寸田
也曾有分歧
也曾互埋怨
一束花儿增浪漫
一句道歉苦转甜
生活应有仪式感
知足心儿无限宽
互为避风港
同醉乌篷船
2025.10.3
《同醉乌篷船》写的是“烟火里的并肩”,把宏大誓言拆成“三餐、花束、道歉”这些可触可感的碎片,于是爱情落到地上却长出翅膀。全诗十六行,出现四组“你我”对位、六次“同/共/互”字根,像反复扣上的船板——密不透风,才载得动岁月洪流。
一、意象:把“乌篷船”做成婚姻的暗喻
船体窄小,却必须容纳“扶老携幼”三代人;船桨左突右支,暗合“分歧—埋怨—道歉”的波谷浪峰;而船篷低矮,逼得人弓腰互让,恰是“仪式感”与“避风港”的空间化——不是大海才需要誓言,一条小河、一叶扁舟,更要把彼此的名字写进吃水线。
二、结构:两段式“对位—合尾”
前八行写“日常的对仗”:“你是我的风水 / 我做你的靠山”——风水属天,靠山接地,一句就把“仰望与俯身”同时完成。“数星星”与“做三餐”把浪漫与烟火并置,形成时间上的“昼夜互补”。
后八行写“冲突的回旋”:“一束花儿”“一句道歉”是两次微型的“转舵”,让船头调回同一航向;
最终收束于“同醉乌篷船”,“醉”字既是微醺更是心甘——把“风雨同船”的老套成语,改写成“同醉”,多了温度与甘冽。
三、语言:口语入诗,却留一条“微光缝隙”
全篇几乎不用形容词,只靠动词推进:数、做、扶、耕耘、增、转、醉……动作密集,像船桨连续击水,不肯浪费一滴浪花。唯一稍显修饰的“寸田”与“无限宽”形成尺度反差:一寸是可丈量的现实,无限是不可测的心——婚姻就是把“寸”耕成“无限”的手工活。
四、情感:把“避风港”拆成双向工程
传统叙事里,港是静止的,船是漂泊的;这首诗里,“互为避风港”让两个人同时成为码头与船——
你靠岸时,我是堤;我起锚时,你是帆。于是“同醉”不再是“一起躲雨”,而是“一起成为雨的一部分”,让水花溅进船舱也变成酒。
结语、
《同醉乌篷船》不喊“天长地久”,只写“窄船共载”——把宏阔的爱情压缩成一条只容两人侧身的水路,反而让誓言有了可触的体温。当“乌篷”被岁月磨成漏光的筛子,那一船碎银般的星子,就是日常最亮的陪嫁。
评者简介:樊志和·北方阳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二八镇阿卜村立新屯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几亩地、一群鸡鸭,心里装着四季。不求出名,只愿庄稼旺、邻里和、家人安,把日子过得像院子里的向日葵——抬头就能看见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