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家庭,如何彻底荒废一个周末或假期
(建议反着做)
这个十一长假,大家过得怎么样呢?
有没有觉得一到放假这样的幸福时光,时间就像被按了快进键,过得飞快。
等到回过头来看时,才发现好像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假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溜走了,多少有些可惜。
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各种突发和随机的小状况,更容易让假期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掉。
这其实是因为,我们会无意间陷入一些“假期陷阱”,使得原本珍贵的家庭时光被荒废。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假期的“空转”,让放假时光真正滋养一家人呢?
1
毫无计划地开启假期
很多人会觉得,周末嘛,就应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不要给自己额外的压力。
至于计划,听起来就像是一种负担,索性不去想。
于是,很多家庭常常是带着这种随心所欲的心态进入周末或假期的,看似自在,结果往往是一个早上磨磨蹭蹭到了中午,下午索性窝在家,等到孩子喊“无聊”的时候,才临时去找点事做。
如果家里没有小孩,这种灵活放松的方式倒也无妨,周末本来就是用来休息的。
但有了孩子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种“零计划”的带娃模式,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整个假期耗掉,既没真正休息好,也没留下什么值得回忆的片段。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体会,之前我总想着周末就不要给自己压力,随心而动挺好。
但当了妈妈之后,我才发现完全没有计划,只会让我更加被动;等孩子开始抱怨、等大人开始焦躁,临时应付反而更累。
其实,计划并不意味着把周末安排得满满当当,而是提前给自己一个大致的框架。
比如上午做手工或拼乐高,下午去户外走一走,晚上留作家庭时光。
大方向定好,心里有数,就不会临时手忙脚乱,而孩子也能在这样的节奏中学会规划和期待。
周末和假期的松弛感,正是在这种“有度的安排”里生长出来的。
2
承担所有家务,让孩子好好休息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平常学习确实辛苦,所以很多父母会心疼他们;到了周末,就让孩子彻底放松,什么事情都不用做。
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哭笑不得的帖子:一位妈妈说自己每天帮 6 岁的孩子穿衣服,问网友这样是否合理。
结果评论区不少妈妈表示,自己孩子八九岁了也一样在帮他们穿衣服,并且很享受在其中。
看完之后,我一整个大为震惊。
现在的孩子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宠爱,但问题在于,当孩子长期处在“被照顾者”的角色里,就会习惯于理所当然地享受别人的付出。
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而是一个被大家服务的“中心”。
父母们啊,我们爱孩子,但也不应该替他们把一切都做好;不要剥夺了他们锻炼生活技能,以及培养责任感和参与感的机会。
周末或假期,其实就是最好“用孩子”的时刻。
孩子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完成:穿衣服、整理书桌、收拾玩具。
除此之外,也可以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洗菜、端盘子、擦桌子、倒垃圾。
孩子只有融入其中做点什么,才能体验到“我也能帮忙”的成就感,也会逐渐形成一种责任心。
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受到“我对家有贡献”,更能带给他们成就感,让他们变得更强大且自信。
3
报复性熬夜和补觉
有次跟朋友聊到假期安排,她笑着说:“最想做的就是追剧到半夜,再一觉睡到中午。”
其实不光是大人,很多孩子一到周末或假期也会选择彻底“放飞”:晚睡、晚起,睡眠完全失去规律。
大人偶尔这样放纵一下也许问题不大,但孩子的生物钟很敏感,尤其是年纪尚小的孩子。
如果周末或假期里过度熬夜、补觉,身体节律被打乱,到了工作日就容易出现“假期综合征”:起床困难、注意力下降、情绪暴躁。
这样一来,学习效率必然大打折扣,还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一到假期就熬夜和补觉的恶性循环。
放假嘛,当然可以宽松一些,不需要像上学日那样严格,但最好保持一定的规律。
推迟睡觉可以,但只允许推迟一个小时左右;睡懒觉也行,但是比平常迟起一个小时也就差不多了。
这样既能给孩子一点放松空间,又不会让作息彻底乱掉。
规律的作息,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来说都是一种保护。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在假期中保持节律,让孩子休息得更充分,再次回到工作日之后,才会真正感受到身体和心灵是被滋养过的。
4
投进手机怀抱,只做不动脑的事
一到周末或者假期,很多家庭里最常见的画面就是:大人瘫在沙发上刷手机,孩子也捧着平板或手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平日里工作学习太忙没机会“痛快刷”,于是到了周末就来一场报复性放松。
但这样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休息。
相信你也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无毫无节制地刷了很长时间的手机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空虚和疲惫。
明明“休息”了一天,结果却比上班还累。
这是因为,刷手机这种娱乐是被动的,我们只是接受外界源源不断的刺激,身体和大脑都几乎没有真正参与。
这样的“休息”,不会让人恢复精力,反而更像在透支。
对孩子来说,长时间沉浸在屏幕里的弊端就更大了。
刷手机连成年人都难以自控,更别说前额叶还没发育完全的孩子;他们面对这种轻而易得的快乐,几乎没有抵抗力。
更可怕的是,一旦孩子习惯了“动动手指就能获得满足”,他们的大脑就会对需要努力和思考才能得到的快乐越来越排斥。
久而久之,探索的欲望、耐心和创造力都会被削弱。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杜绝屏幕,而是要有节制地使用。
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时间,比如每次半小时,看完休息一会儿再决定是否继续。
具体的时长可以因家庭情况而异,但关键是要有清晰的规则。
同时,孩子最好不要独自在卧室里使用手机或平板,而是在客厅这样有家人陪伴的公共空间。
毕竟现在网络环境复杂,我们需要跟孩子待在同一个空间,给孩子一些无形的约束,让屏幕使用更健康。
5
把娱乐都交给商业化项目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意思说的是因为怕花钱,所以假期几乎不出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的周末或假期,似乎成了“钱包大出血”的代名词。
带孩子出门,避免不了就是要花钱:商场、游乐场、电影院,或者主题公园和动物园,尤其是出门旅行……几乎没有不花钱的选项。
慢慢的孩子会形成一种观念:快乐必须和消费绑定在一起,不用花钱,好像就谈不上快乐。
可细想一下你会发现,这类商业化娱乐大多是被动的刺激和安排好的享乐。
当孩子们习惯了这样高强度、高刺激的快乐,那么平凡又普通的日常生活就很难让他们满足和快乐;他们会逐渐失去主动创造乐趣的能力,同时削弱了内在的兴趣感。
适度的娱乐是必要的,但我们不需要把快乐完全交给消费来定义,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不花钱就能收获的美好。
我们经常带着三个孩子去家附近的公园散步、轮滑、骑车;或者去大森林走走,亲近自然、收集落叶、观察昆虫;或者陪孩子在小区游乐场玩一玩,去社区中心转一转。
这些平凡的小事,都能带给孩子真切而生动的体验。
所以,周末和假期不妨换个思路:不是去“找个地方花钱”,而是去“找个方式陪伴”。
当孩子学会在平凡中发现乐趣,他们的快乐会更持久,也更不容易被消费主义绑架。
6
过多高强度的安排
不少父母担心孩子落后,一到周末或假期,就恨不得把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上午英语班,下午钢琴课,晚上再接着奥数。
一整天孩子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父母成了妥妥的司机,在各个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
然而,长期被高强度地安排,他们几乎没有过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机会;当孩子习惯了依赖外部推动,一旦没有外力的督促,就会显得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短期内,或许他们的成绩、技能看得见地提升,但长期看,好奇心、创造力和内在驱动力却在慢慢被削弱。
更糟糕的是,当学习被过度与压力绑定在一起时,孩子很容易对学习产生抗拒,哪怕原本喜欢的事情,也会因为父母的逼迫而逐渐失去兴趣。
假期,本该有假期的样子。
必要的学习安排可以有,但一定要留白,把一部分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真正自由地支配。
回想我们小时候,最难忘的不正是那些无拘无束玩耍的时光吗?
堆沙子、捉迷藏、随手画画……这些看似简单的自由探索,其实是孩子成长中最滋养的部分。
其实孩子在这种“无结构的空白”里,不会真的无所事事。
相反,他们会在无聊中激发想象力,让大脑和心灵有呼吸的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兴趣。
7
写在最后
周末和假期,从来都不是用来“凑合”的,而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
有了孩子之后,确实常常会被琐碎之事牵着走,但只要多留意,避开这些常见的陷阱,做出一些小小的调整,也足以让假期变得不同。
愿你和孩子在这个假期里,都能收获轻松、陪伴和真正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