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本抗战题材微型小说选出版
中国作协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凌鼎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编了微型小说选《血经》《怎一个“情”字了得》两本一套的选本,10月在北美科发出版集团正式出版,由资深出版人张辉责编推出,郭宝鹰设计封面,大气、凝重,给人沉甸甸的感觉。
这是中国第一套抗战题材的微型小说集子,填补了出版空白。扉页上有“谨以此书祭奠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魂,以及遇难同胞,献给参与抗日战争,为抗日战争做出过贡献的前辈志士仁人,以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凌鼎年撰写了《向抗战先烈、先辈致敬!》的代序。封底有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主席冰凌的推介语“《抗日战争题材微型小说选》,使微型小说承载起更广泛的社会功能与教育作用,本书用一个个小故事,让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记住中国曾经经历过的这段苦难悲愤的岁月,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不仅是一部微小说,更是一部微历史。特此隆重推荐。”央视新影集团微电影发展中心原主任郑子则写推介语“中国的抗日战争惊天地、泣鬼神,是作家挖掘不尽的文学素材宝库,也是微电影关注的重大题材。微型小说作家提供原创,与微电影强强联手,前景看好。”
《血经》收录了高军、邴继福、朱士元、佟掌柜、周海亮、陈力娇、赵明宇、聂鑫森、马宝山、丘脊梁、刘万里、厉剑童、邢庆杰、李立泰、陈玉兰、程思良、李学东、相裕亭、姚凤阁、刘志学、刘建超、申平、韦延才、张树曾、梁刚、巴图尔、何开文、刘国芳、何百源、王孝谦、蓝月、陈勇、北乔、万芊、练建安、张凯、蒋寒、陈振林、马孝军、厉周吉、林跃奇、包作军、毛进等人作品,凌鼎年一个人创作了29篇。
这套书上下两册共97.5万字。
这也是凌鼎年主编、出版的246本集子。凌鼎年曾经在微山湖畔的煤矿工作20年,系第一代小小说作家。他既不在出版社工作,也不在文化部门任职,还不在大城市生活,只是江南小县城一个最基层的业余作家,但他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对微型小说事业的执著,多年来,凭一己之力,为他人作嫁衣裳,主编、出版了246本集子,几乎都是微型小说集子。主编、出版这么多集子,凌鼎年从来不收任何入选者一分钱,也不赚任何钱,甚至还贴钱,还免费快递样书。
(史薇雯)
向抗战先烈、先辈致敬!(代序)
凌鼎年
2015年3月中旬,我应邀去北京参加《小说选刊》主办的“首届全国微小说高峰论坛”,下午又参加了《小说选刊》“茅台杯”奖的颁奖活动。在活动现场遇上了新任的《雨花》主编李风宇。他知道我与海外的华文作家比较熟悉,对我说能否约一些海外作家写的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最好是抗日老兵的口述史。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当年上过抗日战场的即便是娃娃兵、学生兵,如今也都是耄耋老人了,最年轻的也近90岁了。就算长寿,估计所剩也寥寥无几,沧桑仅剩了。如果能收集到抗战老兵的回忆录、口述史,自然弥足珍贵。这个出版选题有价值有意义,我的心为之一动。
由此也启发了我。所谓在文言文,吃什么饭,当什么心。我是从事微型小说创作、研究、传播的。我何不主编一本《抗战题材的微型小说选》呢。这样的主题,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文学样式,以前肯定没有出版过,无疑是填补出版空白的。而且,在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的日子里出版这样一本集子,不仅对微型小说的文体是一次极好的亮相机会、宣传机会,也是我们后辈借此对抗日先辈的一次致敬,一个很好的纪念。
在我的阅读视野里,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很多,反映抗日战争的微型小说有多少呢,我没有做过专门的了解与统计,心中没有底。常言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集子能否编成,我打了个问号。
我印象中,我是写过几篇抗日战争题材的微型小说作品的,我在我的电子版作品中寻找了一遍,竟然找到了十多篇。我想我的文友应该也有,我顿时有了信心。
我就把我的设想写了个简单的策划书,发给了我熟悉的出版社编辑,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反馈信息很快,出版社的编辑从专业的角度看,也认为是个不错的选题,愿意先报选题。
我是个做事喜欢爽快的人,说干就干,在选题还没有通过的情况下,我就给我的文友发了征集稿件的邮件,大约发出100多封信,没有想到反响十分热烈,当天就收到了20多万字的作品,第二天又收到20多万字作品,累计超过50万字来稿,这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想,也大大增加了我的看稿量。但我很欣慰,因为来稿多,我就可以好中选好,优中选优,集子的质量就有保证,虽然我辛苦些。
我联系的这些作家,大部分都是微型小说界的中坚力量,实力派作家,有的已出版过一二十本微型小说集子了,但照样有作家回复说:从来没有写过抗战题材的作品,有的仅有一篇两篇。当然,也有的一下给我发来了10篇20篇,任我挑选。让我为难的是,有几位文友发来的作品论质量一流,但仅仅带到一两句抗日战争的背景,整个故事发生在当代,只是与日本人或日资企业有关而已,这不符合我整本集子选稿的宗旨,只能忍痛割爱。还有的篇幅超过了2500字,有的甚至三四千字,作品再好,也只能删去,因为已不属微型小说的范畴。
对于50后、60后、70后,关于抗日战争信息、画面,多数是从《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鸡毛信》等电影中获知的;现在的80后、90后、00后,抗战的历史似乎是个近乎遥远的故事,他们对抗战的了解,基本上都是从近年的抗战电视剧中了解的,这些抗战神剧的编剧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好看是好看,但戏说的成分大了,与历史的真实就相去远了,或多或少会误导下一代。
微型小说虽然是小说,与纪实文学、口述历史难以相提并论,但我在征稿中明确:胡编乱造、凭空戏说的不要,最好用小说的形式,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抗日战争期间方方面面的人与事。让如今的读者,在阅读我们的作品时,既有文学的欣赏,也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七八十年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家庭、风俗,了解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温暖,种种、种种。我注意到,参与创作的既有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老作家,也有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中年作家,但没有看到80后、90后作家的名字,或许因历史的关系,当年惊天地泣鬼神的重大历史一页,与他们已有些隔膜了,所以,重温历史,珍视历史是多么重要。这本集子中的作品,写到了抗日的正面战场,写到了敌后的隐秘战线,写到了国军,也写到了八路军、新四军,也写到了民间的抗日武装,写到了重庆陪都,也写到了延安,写到了潜伏,写到了锄奸,写到了日本的俘虏,也写到了日本的反战同盟,写到了民族的骨气、良知,也写到了民族的屈辱、耻辱,值得我们记取,值得我们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有助今天。战争的残酷,战后的伤痛,甚至要几代人才能抚平、消泯。和平,永远是全世界各国各族老百姓期盼的。
作为一本文学性的小说集子,写得再好再精彩,与当年在抗日战场上浴血拼搏将士的舍死忘生、慷慨悲歌来说,在敌后战场上的出生入死、机智勇敢来说,肯定是相对单薄的、苍白的、平面的,微不足道的。但借微型小说的形式来为70年前用血肉筑新的长城的先辈、先烈立此存照,刻画形象,留诸后人,永志纪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能为此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是令人欣慰的。
当然,我们后人,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让我们以十二分的虔诚、敬意,向千千万万为抗战胜利奉献青春、奉献生命的将士与无名者致敬!
2015年3月26日于江苏太仓先飞斋
补记: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听说今年将在湖南衡阳隆重召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活动。这个信息,让我想起了2015年时,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主编了两本厚厚的抗战题材微型小说选,这是中国第一本抗战题材微型小说选。出版方认为这选题好,因为写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很多,而抗战题材微型小说选是填补出版空白的。他们雷厉风行,编辑成四本,很快4本集中的封面也设计好了,我也挺满意挺开心,但后来没有了下文,一追问,出版方说不出了。也许是图书市场疲软,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吧。为此,我一直耿耿于怀,觉得对不起那些牺牲的抗日烈士,对不起那些信任我给我稿子的文友。
这次,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东风,我把书稿发给了加拿大的出版人张辉,他是我多年的朋友,他的集团有刊物,有电视台,有出版社,是个做实事,有情怀的文化人。我问他能不能出版?他看稿后,很快决定出版推出,让我备
感欣慰。
耽搁了十年的书稿终于有机会出版,这是好事,首先要感谢张辉的慧眼、魄力,与无私的鼎力支持。另一方面也说明,抗战题材文学作品没有过时,抗战的精神没有过时。
出版前夕,我又梳理了一遍书稿,做了些增删,再次做了校对。唯希望读者喜欢。
编这两本选本,前前后后花了我不少时间与精力,我既不拿一分钱的稿费,也不拿一分钱的主编费,纯粹是义务劳动,但我心甘情愿,因为我对微型小说有感情,编这书不仅仅是扩大了微型小说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籍此表达了我与参与此书创作的微型小说作家们对曾经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怀念。
作为一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微型小说集子,能反映、描写的抗战场面,以及当年的人与事,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微型小说作家的构思与努力,还是有意义的。也许,微型小说作家的创作与描写,比不了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比不了电影、电视剧,比不了长篇小说,不过,确确实实是我们这些微型小说作家对抗日先辈,对抗日英烈的一份心意,一份敬意。
2025年2月21日于江苏太仓先飞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