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寺:树·诗·猫
一、千年古树
沿着青石台阶一步步缓缓而上,此刻的台阶上没有其他游人,自己的脚步声清晰可闻。一开始还数着阶数,数着数着数乱了,记不得准确的阶数。大概是踏过七十左右个台阶吧,就到了始建于北朝的“陇右第一名刹”南郭寺西牌坊的大门口。时间虽然尚早,寺院已在慧音山广袤的绿色植被中醒来,但四周仍是一片睡梦中的清幽与宁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树木和泥土混合的味道,温润而清新。
西牌坊门前两侧各有一株国槐,高大接云,粗壮擎天,繁茂蔽日。苍老的的树皮刻着逝去的岁月,斑驳的叶间流淌今日的晨光。“古树名木”标示牌上赫然显示,其树龄长达1500年,令人仰望不止,惊奇而惊叹。本以为这两棵国槐是个奇迹,没成想更大的奇迹出现了。
走进寺院内,但见砖砌围栏护着二株柏树,“古树名木”标示牌称其为“春秋古柏”,树龄均为2500年。两棵古柏干呈黛色,布满沟壑,一南一北成倒“八”字形状生长。南向的一株由一个砖垛撑着;由一个爬满绿箩的铁架挂着,斜刺刺悬向殿宇屋脊,树顶端拥着一团翠绿,可谓“老树新枝”。北向的一株恰巧架在一颗槐树的枝杈上;由于槐树枝繁叶茂的遮蔽,没有看清这一棵古柏是否也顶着翠绿,猜想理应也是“充满生机”。
看了这几棵古树,寺内的其他建筑,诸如殿、亭、阁、坊等都已经不重要了。两棵国槐,如同坚定的卫士,诠释着忠诚;“春秋古柏”如同面壁的修行者,体现着虔诚。历史岁月、宗教衣钵、世俗香火,等等、等等,一切都深深地印刻在它们的年轮里。
二、李杜遗篇
南郭寺不仅充满了禅意,诸如那无语的佛教造像;再如那千年鸣响的厚重钟声;还如集米芾“第一山”的题字。而且无处不洋溢着诗意,是那古柏怀中寄生的黑蛋树,是那檐角风动的铜铃,是那少陵祠的竹影白墙、水墨丹青,更是那杜甫、李白的诗篇。
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秦州三个月,写下《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中之一就是歌咏南郭寺的:“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免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李白也曾游历过南郭寺,并留下赞美诗篇:“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澈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
读着杜甫、李白的诗,我在想,唐代的南郭寺究竟是什么样子?一定是其最辉煌时期,不然的话怎能让诗圣、诗仙激情为其赋诗!遗憾的是,自己的想象力太差,能够搜寻到的只有青山绿水、规模宏大、香火鼎盛等几个干瘪的词汇。尽管唐代的建筑已经无处寻觅,所见最古老的溯远只是明清时期,绝大部分是新构。但是,这并不重要,有李白、杜甫的这两首诗就已经足够了。在他们的诗里,1200多年前的禅境、诗韵始终鲜活如初,并传承演绎至今,并将继续传承演绎下去。
三、寺宠猫咪
刚到西牌坊大门,仰望那两棵古国槐树的时候,遇见一只可爱的猫咪。它金黄色的毛在晨光中亮亮的,闪着光;嘴里“喵喵”的叫着,像是对我诉说着什么,又像是喃喃自语。它二目圆睁凝视着我,瞳孔里映着国槐枝叶的影子,也映着寺庙墙壁的红色。它很友好,不停地用脑袋、用身子、用尾巴蹭我的裤脚、蹭我的鞋子。
有了前一天在玉泉观有心喂猫而无食物的尴尬经历,立马蹲下身来,掏出背包里的零食(点心、坚果、水果)投喂,但对每一样东西猫咪都只是闻一闻,不吃。伸手去抚摸它,小家伙顺势躺下,伸展着四肢,一副很舒服很享受的样子。起身走进寺内看“春秋古柏”时,小猫也无声地跟着,何时离开的,我却没有注意到。
本以为与这猫咪只是一面之缘,却在“二妙轩碑”廊前的“北流泉”亭再次与它相遇。这一次它没有与我亲近,自己端坐在亭子的栏座上,姿态优雅而高傲,如同冷美人一般。倒是另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猫围前围后, 甚至扑到怀里撒娇,并引人到一幢上了锁的屋前,透过门与门槛间的缝隙,可见里面三只刚刚会走的小小猫。屋门外窗台下有一透明塑料箱,上有“寺宠”二字。
这是与“北流泉”亭无缝衔接的一个去处,东西两侧相对各有房屋,中间的空地上置有竹桌竹椅。正巧一个女孩赶到开了房门并开了猫舍的门,知道了西侧是文创产品出售地,东侧为烹茶煮咖啡的地方;黄猫和黑白花猫也进入猫舍开始大吃,东侧房屋里的三只小小猫看得更加真切。
由于时间尚早,女孩还在做营业前的准备,加上天气的清冷,我并没有坐下品茶。但我意识到,坐在这里品茶,听着风声、钟声、经声、猫声,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那一刻心灵定会与历史相通。由此我也忽然懂得,我们四处旅行,看山看水看风景,看殿堂看庙宇看历史,实际上是在看我们自己,是在关照那个愿意在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中平衡下来,静下心来,与大自然同呼吸的自己,如同“寺宠”的猫咪,虽然只吃猫粮,只睡猫舍,但却自由在广阔的山水间。
作者简介:吕家立,笔名下午茶。七旬老者,务过农,做过工,大学毕业进入机关,写了大半辈子公文。闲暇时喜欢写写工作以外的闲情、小事、凡人。早年偶有诗歌、散文见诸报端;著有散文游记《窗外的风景》、诗歌集《心灵的风景》。退休后作品常见于《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旗下《作家美文》《作家选文》等网络文学平台;相关作品曾4次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微刊作品联展》(第12、64、67、76期);曾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最受读者喜爱作者名录(第2期)、人气作者名录(第7、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