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行中的静思
暑期在开往成都征途上,坐到了头等舱。高速列车如一道银色的闪电,劈开广袤的平原,如利剑出鞘般,直插川西高原。我坐在所谓"头等舱"内,身上盖着奢华极致的红色毛毯,膝盖上摊开一本书,却未曾翻过几页。窗外的风景以每小时三百公里的速度向后飞掠,模糊成一片连续的色块。
刚走到车厢门,礼仪小姐,表情僵化,礼貌有加,机械地说:欢迎光临。
进入车厢里,看到四个豪华座位,像是进入专属的太空间,红色的毛毯,毛茸茸的地毯仿佛在诉说着顶级的温柔,头等舱的座椅是云端之上的顶配,牛皮包裹的曲线完美承托身体每一寸重量,电动调节时宛若被丝绸般的机械臂温柔托起,奢华极致,尊贵无比。冷气开得很足,几乎要沁入骨髓,人少气美,犹如花香,沁人心脾。宛如一座私人定制的世外桃源,而人与人身在距离中,心却在距离外,独享专属的尊贵。
邻座是一位西装革履的商人,正对着手机低声咆哮着一些数字与日期,面目狰狞,表情僵化,声音无情。前座的老者则始终保持着同一个姿势,仿佛凝固的雕塑,只有偶尔转动的眼珠证明他是个活物。乘务员推着镀金边的餐车走过,礼貌地把不常见的零食和各种饮水放在面前精致的小桌上。脸上挂着训练有素的微笑,像是戴着一张精致的面具。
这头等舱的座位确实宽敞,一舱四座,相隔一步之遥;真皮座椅可以放倒至一百八十度,可坐可倚可卧可躺。扶手上镶嵌着触控面板,轻轻一点便有灯光亮起,再一点便有音乐流出。然而这诸多精巧的设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国泰民安的氛围,然后人与人之间不聚焦、零交流,却愈发衬出氛围压抑,人情淡薄,甚至看出人心的空洞。人们花了大价钱买来这方寸之间的舒适,却不知如何安置自己躁动的灵魂,却屏蔽掉人与人近距离交流,用沉默、独处、陌生化来打发这一路路程。
车过徐州时,天色渐暗。窗外零星的灯火在暮色中忽明忽灭,像是被随手撒落的金粉,无法捡起洒落的时间。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坐绿皮车的经历。那时车是短缺的,车厢是拥挤的,人与人之间是温暖的,行李架上、座位底下都塞得满满的。走廊里到处站满了没座位的人,没有高铁,没有头等舱,人和人没有身份差别,没有阶级划分,人们互相依偎,相互推拥,分享食物与故事,分享来往和去处,互不相识的人,短期去掉陌生化,随时就地打起了扑克,笑声此起彼伏。汗味、烟味、食物的气味混杂在一起,和此起彼伏的笑声糅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奇异的烟火气和人间情,尽显温暖。而今在这洁净明亮的头等舱里,每个人都自觉地保持着安全距离,提防和互不打扰是常态,静默和距离是标配,连目光都避免交汇,身在咫尺心却天涯。
餐车送来晚餐,装在精致的瓷盘里,摆盘讲究得像是艺术品,少而精致。我机械地咀嚼着,却尝不出什么滋味。这让我想起母亲做的粗茶淡饭,虽然简单粗糙,却总能让饥肠辘辘的我感到无比满足,那时吃的不仅是饭,感受到的还有温情。而在头等舱里,即使面对再精美的食物,那种纯粹的愉悦那种温暖的感情,却再难寻觅。
列车继续向前飞驰,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每次进入黑暗,车窗便成了一面模糊的镜子,映出车厢内的一切。我看见自己的脸浮现在玻璃上,与窗外的夜色重叠,显得格外苍老而陌生。时间何尝不是这样一列高速列车,载着我们不可逆转地奔向终点,而我们却常常茫然不觉。
车到南京南站,上来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那孩子约莫五六岁,对车厢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他的父母紧张地制止他,生怕打扰到其他乘客。孩子委屈地安静下来,小脸上写满了不解。我不禁想,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将好奇与活力视为一种冒犯,将规矩与沉默奉为美德?
夜深了,车厢里的灯光调暗。有人打开阅读灯,在私密的光圈中继续工作或阅读。大多数人选择闭上眼睛假寐,脸上挂着相似的疲惫表情。在这高速移动的金属盒子里,一百多个灵魂各自漂浮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我突然明白,所谓头等舱,不过是一个精致的牢笼。我们用金钱买来的不是自由,不是精神突围,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束缚。我们以为自己在享受生活,实则被生活享受;我们以为自己在追逐时间,实则是时间在驱赶我们。
列车即将到站,广播里响起甜美的女声。乘客们纷纷收拾行李,准备投入下一段忙碌。窗外,城市的灯火越来越密集,像是一场无声的狂欢。我合上始终没看几页的书,突然渴望走下这列快车,换乘一辆慢悠悠的公交车,让时间重新变得真实可触。
人生或许也是如此,不在于你乘坐什么舱等,而在于你是否记得为何出发。
出发的意义在路上。
2025.10.3修改于郑州沁园
作者简介:阿敏 现任毕业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高三备课组长、 高中部教研组长、河南省青年作协理事、 郑州市作协会员、 青年文学家理事 ;曾获得全国名师论坛一等奖,全国“语文杯”教学设计二等奖,市级优秀班主任,市级优秀辅导奖、区级青年赛课大比武二等奖、高新区达人之星、校级“优秀班主任”、“最美教师”等各种奖项。曾在《朔方》《时代青年》《河南青年时报》《师者》《语文天地》《现代生活报》《青年文学家》《当代文学》《中国教师报》《河南通讯报》《中学生语文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教育论文散文小说数十万字,并获得2024年青年文学创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