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5月25日,在中国航空百年暨人民空军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时任空军司令员许其亮上将曾这样赞誉冯如——“伟大的爱国者、中国航空事业的先行者、当之无愧的中国航空之父”。自这份殊荣加冕“中国航空之父”以来,冯如早年赴美历程中的诸多历史细节,愈发成为学界深耕的焦点。其中,十二岁的冯如自恩平启程时的具体渡口,因直接文献记载的缺失,至今仍是待解的学术争议点。笔者梳理近年研究成果,试就此作一番考辨。
目前学界围绕这一问题,主要形成三种观点。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恩平文史专家黎胜华于2024年12月提出的“鸡乸磨沙说”。此说援引民国二十三年《恩平县志》记载:锦江下游“鸡乸磨沙”水域(今属君堂镇江洲圩),因水深湾阔、泊船便利,自明清起便是恩平水路交通的要冲。这里不仅承担着恩平往返省城的常规渡运,更在清同治年间(约1865年)见证过一桩重要往事——莲塘村人自香港购置重型军械时,百人队伍正是在该渡口北侧的李拨步码头,完成了“八百磅”大炮的起卸与转运。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历史事件与冯如1895年赴美仅相隔三十年,且两地间距不过十数里,这般成熟的航运路线,无疑为少年冯如的启程提供了合理可能。
另有两种观点,将渡口指向恩平与开平交界的蒲桥河及潢步头渡。然考诸地方典籍,清代至民国年间,蒲桥河水域匪患猖獗,《恩平治安志·水路篇》中“潢步头渡劫贼猖狂”的记载屡见不鲜。以常理推之,冯氏族人断不会择此高危水域,送十二岁幼子远赴重洋。尽管此说散见于民间口述史,但终究缺乏实证支撑,难以立足。
冯如出生地牛江镇莲塘杏圃村
还需辨明的是,2024年出版的小说《翱翔云端的风筝》中,虚构了“莲塘锦江码头”这一地点,实乃作者依托锦江地理风貌的文学创作。检索光绪年间《恩平水运考》可知,锦江流域自始至终未设官方码头建制,这般描写虽合地理想象,却绝不可作为历史考据的依据。
冯如出生地牛江镇莲塘杏圃村
综合各方证据审视,“鸡乸磨沙说”显然更具历史合理性,核心支撑有三:其一,此渡口为世代相沿的航运枢纽,不仅有“十日一班赴省城”的固定航班,更构建了可转乘至新昌、香港等地的成熟接驳网络,完全满足远渡重洋的出行需求;其二,君堂镇江洲圩距冯如故里不过半日脚程,恰合清末乡民“短途徒步、就近登船”的出行常态;其三,莲塘村“八百磅”大炮运输的史实,更直接印证了此渡口具备承载特殊重物运输的能力,侧面说明其航运功能的完备。相较之下,其他两种观点或受限于治安隐患,或沦为文学虚构,说服力远不及前者。
冯如出生地牛江镇莲塘杏圃村
虽终极定论仍需新见史料佐证,但就现有证据链而言,少年冯如自“鸡乸磨沙”扬帆赴美的历史图景,已渐趋清晰。此番考辨,不仅旨在厘清一个具体的历史地理坐标,更试图透过这一细节,窥见晚清侨乡民众“出洋谋生”的典型路径——其意义不止于为中国近代航空史补缀碎片,更为华侨迁徙史研究提供了具象的个案支撑。
【笔者补记】笔者对冯如的研究,始于1979年,正在牛江公社党委办公室工作。那年,我在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学习与宣传》杂志发表了 《民族赤子,航空先驱》一长文报道冯如,此后数十载,虽时断时续,却也写下数十篇关于冯如的报道,《冯如驾机曾在台山表演》此填补了空白的史料是我在恩平报任主编时采访核证的稿件并在1986年4月的《澳门日报》《南方周末》及《恩平报》刋出的。然真正沉心深耕这一领域,却是2015年出任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之后。史学界在冯如研究中卓然有成者,当属广州博物馆研究员黄汉纲、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姜长英、恩平市政协副主席关中人,以及一位专攻冯如飞机技术研究的陈应明专家——他们皆是此道大师,且多为外乡学者。近年,冯培德院士也写过文章歌颂冯如。我之所为,不过是拾遗补缺、略尽绵薄。但冯如乃恩平之子,恩平人岂容袖手?我们当勉力而为,成为冯如研究中责无旁贷的一支力量。此乃我矢志研究冯如的初心,亦盼与同道共勉。)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