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一路上
陌生面孔的强颜——
如木偶般僵硬
个个步履匆匆簇拥
白云被风撕碎
却与我同行
陌生的景色在车窗外掠过
似曾识尽愁滋味
帧帧画面旖旎
我拖着疲惫的身子
塞满异乡烟火
却燃起思念故乡那缕炊烟
2025.10.
评析:
《旅途》:异乡镜像中的乡愁辩证法
现代诗歌中,旅途中产生的孤独与乡愁是经典母题。张海峰的《旅途》以简洁意象勾勒出当代人的精神漂泊,其价值不在于技巧的炫目,而在于对普遍生存体验的真挚捕捉。
诗歌首节呈现了一幅疏离的都市图景。“陌生面孔的强颜——如木偶般僵硬”中,破折号的使用巧妙制造了视觉暂留,使“强颜”与“木偶”的比喻自然衔接。人群的“簇拥”反衬个体的孤独,这种悖论精准捕捉了现代都市的生存本质:物理空间的密集与心理距离的遥远形成张力。
第二节视角从人群转向自然,完成了一次诗意的跃升。“白云被风撕碎/却与我同行”是诗中最富灵光的表达。白云本是无情物,诗人却赋予其共情意识,破碎的云成为心灵碎片的对应物。车窗内外双重空间的并置,使“似曾识尽愁滋味”的古典情怀获得了现代诠释——旅途中的愁绪不再是个体偶发,而是存在性的永恒乡愁。
结尾处的意象转换尤见功力。“异乡烟火”与“故乡炊烟”形成温暖与疲惫的对照,“塞满”与“燃起”的动词选择精准呈现了身体与精神的矛盾处境。当异乡的烟火只能填塞肉体,故乡的炊烟却能在精神层面点燃生命,这种二元对立揭示了乡愁的本质:它并非对地理位置的怀念,而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寻。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质朴见深刻,通过旅途这个流动的观察平台,完成了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切片式呈现。它让我们看到,在高速流动的当代社会,乡愁已演变为一种精神的锚点,在身份的漂浮中提供着珍贵的确定性。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