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里的成语典故之
报怨以德
文/赵永武
我们看,老子所谓的“报怨以德”里的这个“德”字,按我们惯常的认知来理解,那肯定就是“恩德”“仁德”的意思了。其实这就是很典型的用儒家来解析道家的例证。有个学生曾经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当时就回答说,那用什么来回报仁德或者恩德呢?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很明显,这里的“德”字就是“恩德”“仁德”之意了。那么,老子所谓的“报怨以德”的“德”字儿,究竟该怎么理解呢?我们看,在道家的语境中,这个“德”原本就是大道的属性。人遵道而行是谓有德,而大道最本质最核心的属性是什么?是道法自然。怎么理解这个道法自然?简单来讲,就是顺其自然。大道就是自然,自然而然。圣人依循大道就能做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原话,明里在讲圣人,实质上在讲大道的属性。大道的属性是什么?就是帮助万物(包括人在内)按它们本来的样子生成、发展和变化,而不敢妄为和强为,亦不敢造作和折腾。显然,这里揭示的就是《道德经》里面的核心主张:“无为”。圣人遵循大道的这一属性,治国时就是无为而治,立身处世时也讲究个无为而无不为的。说到这里,我们看,顺其自然和无为所指称的,其实是同一种处世姿态和智慧。
那么,回到“报怨以德”这儿,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理解这个成语?就是用无为或者顺其自然的姿态,来应对来自于他人的怨恨。这个怨恨所涵盖的范围很广的,有抱怨,有非议,有谣言,有污蔑,有挑衅,有欺侮,甚或有行为上的攻击等等。而且所有这一切,还可能都是莫名其妙的,是无故加之的,是猝然临之的,老子主张的应对姿态就是什么?就是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别人要为难你,要糟践你,要攻击你,那是别人的选择,是由不得我们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应对的态度。注意,我们在此情此景下选择无为,选择顺其自然,这不是我们要有意表现我们的宽容大度,也不意味着我们就是性情怯懦,而实在是因为此情此景下,我们选择无为或者顺其自然,这无疑是一种至为高级的策略。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揭示的九阳真经的口诀就是这么一句话:“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应该说,金庸老前辈是深谙老子“报怨以德”主张之精髓的,无论他人怎么强横,也不管他人怎么疯狂,我自清风明月,做好自己该做的,做好自己能做的,不要因为别人的无理取闹,而坏了自己的心境;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或者愚蠢,来惩罚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偏离了原本正常的轨道和状态。然后呢,然后就用上了寒山与拾得的经典对话: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我们看,这段对话的文眼就在“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儿,它所揭示的是什么?它所揭示的,正是世间颠扑不破的反噬力原理:世间任何的作用力都有一定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就是反噬力。这里暗合的正是老子所谓的“反者,道之动”,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基本的运行逻辑,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世间爱折腾乱造作的人,必然要遭反噬的,民间所谓“扇出去的耳光,迟早会回到自己脸上”所阐发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这反噬非人力所为,而是天道所为。这体现的也正是天道的平衡法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它是最公平最公正的,你在人际往来中占了便宜,他就会削减你折损你,来补充给吃了亏的不足的,以取得一个动态的平衡。当然,这可能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跨度,但绝不会不报,我们只需要“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就好。当然,我们在遭受外界不公正的待遇袭扰时,采取无为或顺其自然的姿态,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会迂腐地坐以待毙,而什么都不做。无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的,而是遵循自然规律而为,当外界的情境也到了不得不为的时候,老子也是主张适时反击的。在《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老子说了:“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力呀暴力呀军对呀等等,都是不吉祥的东西,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们也是可以使用它的。深层的意思很明显是在说,我们不轻启战端,因为轻启战端必遭反噬,但是他人却变本加厉,以为我们软弱好欺,不断袭扰,甚至都危及到了我们的生命安全,那就对不起了,我们的反击必然是要达到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让他人能跟我们好好说话,和平相处。而且,要做到“恬淡为上”,只要目的达到了,我们就会收手的。而这,也应该算是“报怨以德”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简介:赵永武,副研究馆员,早年写作,略有小成,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4部,曾荣获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8年被周至县委县政府认定为"高级人才"。现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书稿《诗经里的长安》大部分章节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长安夜话》播出;《楼观论道》书稿及短视频正在完稿制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