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小记
文/王平
小院是有些寂寞的。这寂寞是清浅的,澄澈的,像一汪搁在窗下、无人搅扰的秋水。人静坐窗前,心便如这秋水一般,静静地映着天地间的光与影。目光落处,是窗前那几竿疏竹。日光斜斜地照过来,将竹影筛得细细碎碎,一片片、一绺绺,投在生了薄薄青苔的石阶上。风来时,那些清瘦的影子便跟着轻轻颤动,用极柔软的笔触,缓缓拂扫着阶上的苍痕。墙角的芭蕉,似乎不胜这秋日的清寒,卷着未舒的蕉心,沉沉低垂,叶缘上竟凝了一层茸茸的秋霜。这般看着,便觉得那蕉叶上欲坠未坠的,不是露,倒像是它含着的一汪清泪,只是冷得凝住了,迟迟不肯落下。
西风总比人更敏于时节。它悄然而至,最先拂过的便是这小院。你听那声响,不复夏日的浩浩汤汤,只带着几分清瘦的飒飒。原先开得如火如荼的金盏花,此时也一朵朵敛了笑意,蜷着身子,花瓣被冷风拂得失了水色,蔫蔫地贴在东墙根下。寒意,仿佛就从那里静静漫开。
然而秋也并非一味萧索。你看那枫树,叶片已染上酡红,一片片如薄醉的美人,颊泛红云,眼神却迷迷蒙蒙的,带着三分醒、七分醉的娇慵。那株银杏更是有趣,满树叶子皆化作金色,一片片精巧如裁,在风中轻轻摇曳,宛若爱美的女子,对着一面看不见的镜子,试她入秋以来的新妆。春夏的热闹渐渐远了。蝴蝶倦了,敛起翅膀,静静栖在将谢未谢的花蕊间,做着最后的甜梦;蜜蜂也懒了,躲在贮满蜜的巢房里,不再嗡嗡地闹。只有麻雀的身影依旧伶俐,“倏”地一下,从晾衣竹竿间掠过,为这静谧的院落,添上一点灵动的、墨色的标点。
于是我便退回屋里。炉上水正“咕嘟”滚着,冲入素白的瓷杯,茶叶徐徐舒展,袅袅送出一缕茶烟。那烟极淡,带着暖香,慢悠悠地盘旋上升,竟像一只无形的手,将书案上那本旧书轻轻掀开几页。书是多年前读过的,字里行间还留着往日随手划下的笔痕。手捧温热的茶杯,白瓷盏底仿佛漾着一团暖融融的光,像是把秋阳也收在了里头。就这么闲闲地坐着,用小炉慢煨几颗青梅,听茶水细小的沸声,一面数着檐下那串风铃叮咚的、不成调的清响。这光阴,便被拉得长长的,磨得润润的,像一块凉而滑的玉,握在掌中,有种安帖的实在。
抬头望向窗外远山。山是连绵的,如一道青灰色的屏风。天边残云,一丝丝、一缕缕,正被山岫静静地、不动声色地吞入。山下的平湖,则像一只巨大而安详的眼,将整片天空,连同流云与沉默的飞鸟,都稳稳噙在它澄澈的眸子里,一动不动。
你听:那一声!瘦了的秋蝉,藏在老柳枯枝间,一声声、断续地鸣着,嗓音沙哑干涩,如一根将断的丝弦,颤巍巍地拉着最后的尾音。墙角的蟋蟀却来应和,它的鸣声细细密密,像拿着无形的针,一针一针,紩着这寒窗的寂静,仿佛要把整个秋夜,紩成一张绵密的网。而最高远的,是那雁鸣。一声,又一声,清冽如锥,直刺向青冥冥的、又高又远的天幕。它们飞过,排成颤颤的“一”字,最终只在天际,空落落地留下一行墨痕,苍苍茫茫,如一句写尽却无人能解的偈语。
☆作者简介:
王平:一位散文海洋中的掌舵者,在“蓝月亮诗刊”的璀璨星穹下绽放,编织了逾300篇光华熠熠的文章。诸如《墨色行吟》的悠然漫步,《月夜书怀》的静谧低语,《雨夜琴韵》的悠扬旋律,以及自传《童年》的纯真篇章,这些作品犹如星辰点点,照亮了文学的天际。同时,他也是顶端、网易、今日头条【朵朵文学】等平台的特约作家,以独特的文学之光,点缀着专栏的夜空。自1973年高中学府门扉轻合,踏上了东台县林场知青之旅,那是一段以笔为舟,墨海行舟的年月。在那段岁月里,以《知青》为舵,探索青春与时代的洪流,不料这部作品因历史波澜,被公安机关注目审阅,自此散落时光深处,未再归还。直至2011年金秋,退休生活重启笔端,在“蓝月亮导师笔下的世界”重新落墨,寻回往昔文思。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