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吴兴先生乃郴州文化界的宝贵财富,政研文论与文史考据并重,著作等身,其文深耕本土,贯通古今。本专栏将陆续推出其佳作,带您透过质朴文字,感受林邑大地的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
水南唐氏宗祠落成庆典致辞
各位宗亲,各位来宾,各位乡友:
大家上午好!
秋高气爽,暖阳普照。值此佳日,水南唐氏宗祠在智辉宗亲倡建、各位宗亲共同努力和市、镇、村各级领导指导帮助下,今天顺利落成,再现清朝嘉庆年间水南唐氏宗祠“一门荟萃兹堂盛,万古蒸尝此庙尊”之辉煌。在此,我谨代表水南村在外工作的乡友,对水南村唐氏宗祠之顺利落成,致以热烈祝贺!
水南唐家历史悠久,是一块胜地。兴宁渊泉唐氏自江西吉安迁徙兴宁,迄今已有650余载。元末明初(约1368年),始祖唐荣公由江西豫章府庐陵县(今吉安市吉州区),迁徙于兴宁程乡倒水垄郑家塘(今蓼江镇水口村唐家组),因善酿醽醁酒,号醽泉唐氏,亦名渊泉唐氏。明嘉靖年间,七世祖富源公,万历间九世祖通庠公,先后迁居兴宁县城西永树圳,后又分居于县城东门口蜡树下(今兴宁镇排塘村唐家组)。清朝康熙九年(1670),十世祖大亨公移居东乡水南村谢家坊(今水南村唐家组),为水南唐氏开基祖。雍正元年(1723),十一世“必”字辈、十二世“克”字辈,合力首建水南唐氏宗祠。嘉庆十四年(1809),十五世“祖”字辈、十六世“世”字辈,合力重建之。是时宗祠规横宏伟,气象壮观。门楼高耸,端庄威严;飞檐翘角,画栋雕樑;堂内一进三厅,宽敞明亮;宗祠神龛,金碧辉煌;太祖神像,端坐其上;楹联金匾,名人镌刻,熠熠生光;唐氏宗祠,气派非凡,名满东乡。公元2025年,以二十世“声”字辈智辉统揽,二十二世“德”字辈为主,再次合力重建宗祠,规划长远,层次高卓,功能繁多,且能与时俱进,成功再现嘉庆年间唐氏宗祠之昔日辉煌。依此推衍,渊泉唐氏自元末明初始祖唐荣公迁居兴宁程乡,至今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四朝,绵延657载,从"唐”字辈至“绵”字辈,传承二十三代。自大亨公移居水南唐家后,亦历经三朝355年,从“亨”字辈至“绵”字辈,传续十四世。水南唐家宗祠先后修建三次,此次为第三次营建,距首建宗祠已292年,距重建宗祠216年。因时光久远,原宗祠几近损毁殆尽矣,重建之艰难可想而知,其意义亦因此更为深远。
水南唐家人文昌盛,是一方福地。渊泉唐氏秉承耕读传家,孝友敬宗,立己达人等家训家风,在明、清时期涌现出诸多名人贤士。如十世祖(水南唐家一世祖)唐大亨,明末崇祯年间庠生,以明经署桂阳(今汝城县)教谕。十一世唐必端,康熙年间增生,生平好义乐施,倡修县学宫及城南登瀛桥。康熙壬申年(1692)兴宁县大旱,唐必端向县令呈文免征浮米(正额之外多征收的米粮),百姓赖此存活者众多。十二世唐克纲,光都父,乾隆年间优廪生,新婚不久便逢遭寇乱,他背负曾祖母避居麻寮(今汤溪镇东部麻寮村),还到酃县运米奉养。每遇公益之事,必助之,曾参与修缮县学宫及县志编纂。重诚信,守道义,有以二百金寄之者,无封识,愈年取之,一如当初。十二世唐克综,好施与,乐助人。乾隆十九年(1754)兴宁县遭洪灾,他奉上劝捐社谷二百担,分贮县东、北两仓。十二世唐克绪,隐士也。家世业儒,洁身自爱。课子光邺,有名于庠。与子侄相善,谈古人节义。县令苏畅华以乡饮大宾举,固辞不受;礼其庐,避不出,人咸高之。十三世唐光都,克纲子,宗镕父,乾隆年间岁贡,曾任常德府沅江县训导。家贫,毫不计利。致仕归,行李萧然,闻者叹服。学富五车,著述颇丰。有《时语导源》《草庭杂训》《尚书摘说》《尚书衍说》《春秋传说约编》《四书摘说》《四书衍义》《八股字辨》等著作八部。十四世唐宗镕,光都子,乾隆年间拔贡。曾任山东曹州府定陶县知县,河北涿州州判,北京延庆州州判,为官律己清廉,处事勤慎,廉能兼备,政声卓著。为当时兴宁大儒,才高八斗,著述丰富,著有《小冶诗草》《翠轩杂稿》《暗斋杂著》《渊泉杂著》等书籍。十六世唐世叙,宗镕孙,嘉庆年间拔贡,议叙山东定陶知县,候选直隶州判,未赴任。自幼警敏,克承祖训,博览群书,工诗古文词,数百言立就。于县学宫、胡氏义塾等授徒十余年,卓然有成。先民矩矱,学者宗之。以上均为载入明清《兴宁县志》的名人,未载入县志的乡贤名士更多。民国以降及新中国成立后,水南唐氏人才济济,名人雅士辈出,恕不赘述。
水南唐家风水极佳,是一域宝地。其地处兴宁县城东北部,向为通往东北桂东、酃县,西南兴宁、郴州交通驿道之要冲(今有省道过其家门),交通甚便。宗祠坐东南朝西北,后倚巍巍羊角仙,前临徐徐永乐江(清溪河),远处有峨峨丫髻山(大丫口),后有靠,前有照;左青龙,右白虎;明堂开阔,流水环抱,案山朝山相配,诚为典型风水宝地也。其地青山绿水,茂林修竹,地势平缓,土地肥沃,为农耕时代置家立业之佳地也。水南唐氏先人于附近的水南、长富桥、黄旗洞、下江等地广置田产,至清代中晚期,已成资兴小东乡片之名门望族矣。还与当地清溪胡氏、金氏,水南樊氏、黎氏广结良缘,和睦相处,唐氏家族日益兴旺。水南村至今还留传不少美丽的传说,如水南称龙形,樊家为龙公,唐家为龙母,黎家为龙崽,樊、唐两家之间有圆形大石,美名曰"二龙戏珠”。水南唐家、樊家,于嘉庆、道光年间先后重建宗祠,唐家有唐光都、唐宗镕、唐世叙等文化名人,樊家也有樊诗典都司、樊陛谟守备两名武将,一文一武,堪比一地双雄。建宗祠时,唐家用上等石条,樊家并用上等木条,一石一木,以示区别,两家仅请石匠、木匠备料,且耗时三载,足见唐、樊两族宗祠规模之宏,族产之厚,家世之显。至民国及建国后,水南唐家紧跟时代,仍有新发展。计划经济年代,多次评为先进互助组和“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改革开放后,各业发展,人才迭出,一派欣欣向荣之象,当今仍为小东乡片之富裕村庄。
宗祠者,供奉祖先、连结血脉之根也,传承家训、凝聚族人之魂也,延续家风、培育后人之堂也,实乃继承家族精神与文化之重要场所。欣逢盛世,喜建宗祠,全族振奋,善莫大焉。祈愿水南唐氏后人以重建宗祠为契机,弘扬祖德,传承家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共创水南唐氏美好明天!
最后,祝水南唐氏家族,万代兴隆,房房发达!
祝各位来宾、各位乡友,身体健康,万事顺遂!
乡友:吴 兴
公元二0二五年十月二日

作者近照(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