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童年的中秋记忆
文/田绿洲
我7岁那年的中秋,是从5连东头的那排房子前面的院子里那轮突然变大的月亮开始的。傍晚帮奶奶收晾晒的玉米时,我总爱仰头看天,发现月亮比平时更圆、更近,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到它皎洁的表面。
奶奶会在这个时候搬出那张斑驳的木凳,凳子面被磨得发亮,中间还凹下去一块——那是她常年坐的位置。我挤在她怀里,闻着黑布衫上淡淡的樟脑味,看她用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剥石榴。石榴籽像红宝石般滚进白瓷碗里,月光下泛着晶莹透亮的光。
"洲,看月亮里是不是有玉兔?"奶奶总这样问。我眯起眼睛,真的看见月亮里有团模糊的影子在动,便兴奋地点头。其实那是房前边那棵老榆树的影子,在夜风中轻轻摇晃。
中秋前半个月,奶奶就开始准备做月饼的材料。她有个宝贝铁盒,里面装着各种形状的月饼模子:桂花、寿桃、小兔子。我最爱那个兔子模子,因为每次压出来的月饼耳朵上都会多出个小凸起,像真的兔子耳朵。
做月饼时,奶奶会给我一小团面,让我自己捏形状。我总捏得歪歪扭扭,奶奶却说:"洲捏的比模子还好看。"然后趁我不注意,把她的"作品"和我的混在一起,烤好后分不清哪个是谁做的。
最神奇的是月饼里的秘密。奶奶总在一个月饼里藏颗花生,说吃到的人来年会有好运。每年中秋夜,我们全家人都要假装不经意地吃月饼,其实都在偷偷观察别人的表情。有一年我吃到花生,高兴得把月饼渣都舔干净了,结果第二天发现牙上粘着颗花生衣,像镶了颗金牙。
中秋夜最热闹的是"追月"游戏。孩子们举着自制的灯笼,在房前的空地上跑来跑去,看谁的灯笼影子投在墙上最大。我的灯笼是奶奶用家中不用的竹门帘中抽出几根竹条|和红纸糊的,里面点着蜡烛,风一吹就晃,影子也跟着跳舞。
大人们坐在旁边聊天,偶尔有萤火虫飞过,孩子们就追着那点萤光跑,直到它消失在月光里。玩累了,我们躺在院子里的草席上,看月亮慢慢从屋脊爬到树梢,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
1971年,我10岁那年的中秋,月亮特别明亮。晚饭后,奶奶突然说:"洲,来帮奶奶梳头吧。"她坐在小木凳上,月光把她的白发照得像银丝。我笨拙地梳着,发现她后脑勺有块地方秃了,露出粉红的头皮。
"奶奶,疼吗?"我问。她摇摇头,从口袋里掏出个东西——是那个兔子月饼模子。"洲长大了,该学着自己做月饼了。"模子上的木纹已经被磨得光滑,像被无数双手抚摸过。
那晚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我抱着模子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玉兔,在月亮上捣药。醒来时模子还在怀里,奶奶睡着后,呼吸变得转柔而均匀,就像徽风拂过静谧的湖面,带起一圈圈细腻的涟漪。她的呼吸在夜色中缓缓起伏,宛如远处轻柔的风声,均匀而宁静。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每当中秋,我总想起院子里看到的那轮大月亮,想起奶奶黑布衫上的樟脑味,想起月饼里那颗花生。童年的中秋就像这明亮的月光,明明已经过去,却永远照在我心上。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从前馋月饼的小孩,现在成了带月饼回家的人。中秋的味道从手心甜到心头,又从心头漫回故乡的月圆夜。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网络侵删
编 审:周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