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回 柳荫藏趣事 医心暖流年
作者:刘连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双辽农场,场部中心那座红砖瓦房的职工医院,像位沉静的老者守着岁月。夏日里,门前柳丝垂落如绿帘轻摇,风过处簌簌作响;院内糖槭树撑起连片浓荫,草木的清香混着消毒水的气息,藏着医护们带着烟火气的日常,更藏着副院长李镭那些让人笑中带暖的故事。
"耗子司令"的田间趣战
双辽县这地方,打十九世纪末就因鼠疫流行,留下了鼠疫“疫源地”的名号。虽已多年已无人间鼠疫发生,但野生黄鼠(大眼贼)特别是感染鼠疫杆菌的带菌鼠,在鼠疫病(国家法定甲类传染病之一,也称为“一号病”)的传播与流行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双辽县卫生防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李镭那时还是卫生防疫组组长,带着防疫组的人员就跟黄鼠较上了劲,得了个 “耗子大夫”的雅号。他倒是乐呵,干脆自封个“灭鼠总司令”,灭鼠季节里,他经常下乡到各个分场,带领灭鼠队员赶赴田地、林地、草原等黄鼠栖息地,分兵布阵,现场指挥灭鼠工具的布放和毒鼠药的投放。活脱脱把灭鼠工作当成了硬仗打。
有一回,亲眼目睹一只成黄鼠贼溜溜地钻进洞里,他猫着腰蹲守洞口旁,两个小时愣是没挪窝,腿麻得像注了铅。在点燃“烟炮”(专用灭鼠毒气炮)时,躲闪不灵,自己结结实实摔了个“屁股墩”,弄个尘土飞扬,身旁五分场灭鼠员小王笑得直不起腰,他摸着屁股嘿嘿笑:“让这老家伙见鬼去吧!”
他的灭鼠招儿才叫绝。分场灭鼠队员人数毕竟有限,土地面积大,黄鼠密度高,只凭专业灭鼠队捕鼠,很难实现“拔源”(拔掉鼠疫疫源地名号)目标。他在各分场粘贴告示:“灭一只鼠奖一元钱,鼠尸深埋,以鼠尾为证。”那段时间,农场男女老少齐上阵,成为一支强大的灭鼠拔源“主力军”。一年之中,黄鼠密度大大下降。他抱着县防疫站颁发的“灭鼠拔源先进个人”奖状,冲着防疫组的人扬眉:“咱这总司令,没给大伙丢脸吧!”
“味蕾侦探”的较真日常
八十年代的农场,小卖店、饭店、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渐渐多了, 李镭带领卫生租人员搞检查,成了出了名的“认死理。”一回进小卖店,他拿起一块长了星星点点蓝斑的饼干和泛着绿毛的面包,眉头一拧:“这都霉变了,怎么还敢卖?”老板支支吾吾,他索性搬个小板凳坐在店门口,盯着老板把过期变质的食品全部清理出来,当面销毁。还有一家 小卖店的午餐肉罐头出现了胀罐,准备销毁时,老板不服气,不相信腐败变质,李镭令老板找来螺丝刀,当面戳开罐头盖子,一股臭气扑面而来,老板:“服了服了……”临走撂下话“想蒙混过关,门都没有!”
夏天查冷饮厂更有意思。他戴白手套,从冰柜拿出根冰棍,先端详包装,咬一口咂咂嘴:“甜度刚好,就是奶香味不够,下批配料时,一定要按标准配比,不能偷工减料!”厂老板信服的点头说道:"李院长,您这哪是检查,比咱老师傅还懂行!"
还有回骑车去五分场查饭店,半路车胎瘪了,推着车走二里地,到了饭店满头大汗,第一件事还是扎进后厨看卫生。老板要留他吃饭,他摆摆手:"等你们把健康证都办齐了,我再来尝你家的拿手菜!"就凭这份较真,农场连续十余年没出过食物中毒,大伙都说:"有李院长当'味蕾侦探',咱吃得踏实!"
"健康卫士"的校园暖语
1985年春夏之交,按照县防疫站完善和建立中小学生健康档案的要求,李镭在医院抽调有关科室医务人员,组成体检组,熊志光大夫不辞辛苦,带着小型X光机在各校间奔波。到一分场小学,见孩子们排队时怯生生 的,他蹲下来眯眼笑:“咱来玩照镜子游戏,熊伯伯的机器眨眨眼,就知道你身体里的小卫士有没有偷懒啦! ” 紧张的小家伙们一下子笑开了花,排队的队伍都轻快起来。
就是这次体检,他靠听诊发现了两例先天性疾病患儿,其中一个得紧急手术。他一边联系上级医院,一边给其他医生讲心脏听诊的门道;一边跑学校、跑孩子家,跟家长拍胸脯:"孩子这病能治,咱医院全力帮,可别耽误了!"怕家长揪心,他自掏腰包买了水果,摸着孩子的头说:"等你病好了,叔叔带你看院里的糖槭树,秋天叶子红得像小巴掌,可好看了!"后来孩子手术成功,家长带着孩子来道谢,他笑得眼角堆起纹:"谢啥,咱当医生的,就盼着孩子们都蹦蹦跳跳的,比啥都强!"
医院院里的柳树绿了又黄,糖槭树的叶子落了又生。双辽农场职工医院的红砖瓦房里,医护们在草木轮回里守着一方健康。李镭的那些故事,像洒在绿荫里的阳光,暖了岁月,也成了医院最鲜活的注脚,在时光里轻轻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