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紧扣“物质生命(根基)—精神生命(灵魂)—社会使命(信仰)”三维价值内核,通过追溯历史源流以理清文化基因脉络,剖析当代困境以揭示认知阻碍,探索文化重建以明确创新路径。借助跨学科理论的整合与历史脉络的梳理,深度挖掘当代社会生命价值认知断裂的根源,最终构建一个既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又彰显新时代创新特质的生命价值理论框架,为破解当代人的价值迷茫、重塑社会文化共识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与实践指引。
一、古代:儒家伦理的三维价值体系(先秦至1840年)
在此历史时期,儒家伦理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构建链接起“物质服务伦理、精神锚定道德与使命依附等级”的文化逻辑。所有生命的实践皆围绕“维护伦理秩序”这一核心主脉展开,三维价值层级分明:物质为根基,如大厦之基石;精神为灵魂,似生命之精魄;使命为信仰雏形,若夜空之星辰。
以生命的“个体存续”与“宗族延续”为核心,物质存在被深度嵌入伦理秩序之中。“农耕生产”犹如稳固的基石,保障着家族生存的物质根基;“宗族联姻”似紧密的纽带,强化着伦理的联结;“养生实践”则如明亮的灯塔,服务于“修身齐家”的目标。由此形成“物质为伦理秩序服务”的逻辑,个体物质需求需让位于宗族伦理责任,为精神滋养与使命践行筑牢坚实的物质根基。
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为精神坐标,追求超越物质生命的精神永恒。通过“修身明德”理念,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通过“克己复礼”理念,内化严谨的伦理道德规范。“青史留名”成为终极目标,如孔子著《春秋》以传承思想,文天祥以气节垂范后世。精神生命作为伦理传承的核心载体,为使命信仰注入深邃的灵魂内核。
以“差序格局”为边界,将“各安其分与各尽其责”内化为等级信仰。贵族以“治国理政”为信仰,践行使命,引领国家前行;士人以“辅佐君王与教化民众”为信仰,履行各自的职责光照社会;平民以“耕织传家与安分守己”为信仰,恪守本分支撑着社会的稳定。个体使命的核心就是维护“君臣、父子、夫妇”的伦理秩序,从而形成“使命依附等级的信仰共识”。
二、近代:救亡图存的三维价值重构(1840至1949年)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危亡如狂风骤雨,推动着三维价值从“家族/等级”转向了“民族/全民”。物质根基服务民族存续,如坚固的城墙抵御外敌;精神灵魂锚定救亡理想,似明亮的灯塔指引方向;社会使命升华为全民信仰,若磅礴的力量凝聚人心。
物质生命从古代“家族延续”跃升至“民族生存”的高度,个体肉体成为“民族存续载体”。“实业兴邦”,如张謇创办企业,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投笔从戎”,如青年参军抗日,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抛洒热血。这些实践将个体物质牺牲与民族大义紧密绑定,以坚实的物质根基支撑民族救亡信仰,突破传统物质价值的局限。
精神生命从古代历史的“传统道德”转向为“救亡理想”,“民主与科学”犹如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引领社会思潮;“共产主义”犹如革命先驱追求的灯塔,照亮前行道路。它们取代五常成为核心灵魂。闻一多以诗文唤醒民众;方志敏狱中坚守革命信仰,充分体现了“精神以理想为灵魂、为民族救亡信仰筑基”的深刻认知。由此,精神价值与民族解放信仰深度绑定。
通过突破等级界限,“救亡图存”成为全民共同信仰。青年以发起五四运动践行信仰,如初升的朝阳充满活力;知识分子以翻译西方进步思想传播信仰,似智慧的使者传播火种;工农群众以参与抗日生产坚守信仰,若坚实的后盾提供支持。所有的群体均以“推动民族独立”为使命信仰,构建“使命服务民族解放的信仰逻辑”。
三、现代:多元冲击下的三维价值解构(1949年至今)
伴随着消费主义汹涌的潮水,个体化浪潮犹如肆虐的风暴,导致三维价值的链接出现裂痕,部分人陷入了“物质异化(根基失序)、精神迷茫(灵魂缺失)、使命淡漠(信仰弱化)”的困境。
由于传统伦理约束弱化,物质价值被简化为“财富积累”与“消费能力”。人们过度地追求“奢侈品消费”“财富数字”,如贪婪的饕餮吞噬着一切,却忽视了“健康质量”与“文化传承”。部分人牺牲健康加班,抛弃家族文化,导致物质根基脱离精神滋养与信仰指引,沦为单一的利益追求。
由于救亡信仰的淡化,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碰撞,精神坐标模糊。个体“自我认同”依赖碎片化兴趣,如飘零的落叶缺乏根基,缺乏“精神不朽”认知,忽视亲情记忆、文化传统。灵魂失去锚点,难以支撑使命信仰的构建与坚守。
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导致个体与“国家民族”的信仰联结弱化,使命信仰窄化为“职业责任”。部分人仅关注职业晋升、高薪攫取,将“服务社会与贡献国家”的崇高信仰信念边缘化,甚至以个人的利益消解信仰价值,造成物质根基、精神灵魂与使命信仰的协同失效。
立足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的广阔视野,整合丰富的理论资源与传统基因,明确“物质为根基、精神为灵魂、社会为信仰”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物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如同大地承载万物;精神是生命的内在动力,如同阳光照耀心灵;社会是生命的价值归宿,如同港湾给予庇护。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生命价值的完整体系。 为重构之路筑牢坚实的学理基石。
在哲学浩瀚的星空中,充满活力的“生命冲动”的理论与儒家源远流长的“生生不息”的伦理,共同勾勒出三维价值辩证统一的壮丽画卷。在这里,“物质”是生命的根基,它保障着肉体的存在,为灵魂的滋养与信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载体;“精神”是生命的灵魂,它赋予生命以深刻的意义,为信仰注入思想的灵魂内核;“社会使命”是信仰的崇高体现,引领我们实现价值的超越,让根基与灵魂有了终极的指向。
在社会学广阔天地里,依据“风险社会”的深刻洞察,对现代文化进行深刻的适配有重塑。物质文化方面,我们强调“健康理性”与“节制消费”的并重,以科学养生守护生命的健康,以抵制浪费彰显理性的光辉,从而夯实信仰的物质根基。精神文化领域,倡导“多元信仰包容”理念,无论是文化传承的信仰,还是公益理想的信仰,共同丰富着信仰的灵魂。在社会使命信仰的层面,实现了“个体行动”与“宏大目标”的完美衔接,让每一个人的职业贡献都能服务于国家战略,让信仰真正落地生根,绽放出实践的光芒。
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挖掘着古典“伦理协同”与近现代“信仰共识”的宝贵财富。从“修身齐家”的古老智慧中,提炼出“情感联结”与“道德自律”的精髓,将它们融入物质与精神的维度之中,为信仰筑牢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从“全民救亡”的历史中,主导着“集体责任”与“价值超越”的崇高精神,强化了社会使命信仰的力量。借鉴明清家训中“孝悌为本”的深刻思想,深化了信仰的文化底色;参考五四运动中“家国情怀”的炽热情感,丰富了信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基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基于跨学科的理论滋养,我们明确了当代三维生命价值文化的具体理念,让“根基-灵魂-信仰”的宏伟蓝图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通过回归物质生命的“文化本质”,以“科学健康观”为引领,融合“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的先进成果,保障肉体的健康存续,避免因健康损耗而丧失践行信仰的能力。以“文化血脉传承”为纽带,践行家风家训,让物质成为文化的载体,为信仰积累深厚的文化基因。以“节制消费观”为准则,抵制物质崇拜的诱惑,避免过度消费挤压精神滋养与信仰践行的空间,让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和谐共生。
构建稳定的精神坐标系,以“自我认同”为基石,学习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公益实践等活动,确立精神的方向,让信仰拥有坚实的个人根基。以“情感留存”为纽带,重视亲情、友情、社群情感的滋养,让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多元,让信仰充满温暖与力量。以“正向信仰锚点”为思想引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仰、人类命运共同体信仰等,定义精神的终极目标,让灵魂与信仰同频共振,共同奏响生命的华美乐章。
重塑社会使命信仰,让价值实现超越个体的局限。以“个体微小行动”为起点,如社区志愿者活动、专业领域贡献等,积累信仰的实践力量,让信仰从点滴起步,汇聚成海洋。以“社群共同目标”为纽带,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与维护公共利益等,拓展信仰的边界,让信仰形成群体合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以“国家发展需求”为指引,对接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升华信仰的高度,实现“个体使命信仰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让信仰拥有时代的价值与历史的意义。
通过学术研讨的深入、文化转化的创新、教育传承的延续,推动“物质-精神-社会”的理念从学术理论走向社会共识,强化“根基-灵魂-信仰”的文化认同。
强化学术支撑,让信仰理念拥有坚实的学理根基,避免流于空泛与表面。举办“三维生命价值文化”高峰论坛,汇聚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智慧,围绕“信仰内涵界定”“传统信仰基因转化”“现代信仰适配性”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三维生命价值文化研究丛书》《学术论文集》等学术成果,为信仰理念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支撑。推动高校设立“生命价值文化研究中心”,鼓励学者从“文化史中的信仰演变”“当代社会信仰心态”“价值哲学与信仰构建”等维度开展专项研究,结合大数据分析、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化理论厚度,让信仰理念更具科学性与说服力。
将抽象的信仰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化形式,降低认知门槛,让信仰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提炼三维生命价值的文化符号,如“物质筑基、精神铸魂、信仰领航”,通过学术期刊专栏、文化短视频、主题海报等渠道广泛传播,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信仰的熏陶。制作动画短片《三维生命的信仰之旅》,以故事化的形式展现“从物质根基到精神灵魂、再到信仰践行”的完整路径,让公众直观理解信仰的内涵与意义。促进理念与文化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创作以“三维价值信仰”为核心的网络小说、纪录片等文化产品,挖掘普通人践行“物质节制、精神丰盈、信仰坚定”的真实故事,让信仰在生活的点滴中绽放光彩。举办“生命价值与信仰实践”文化沙龙,邀请各行各业践行信仰的精英分享经验,引导公众从认知信仰走向践行信仰,共同构建信仰的社会共识。
通过国民教育让“根基-灵魂-信仰”理念薪火相传,形成跨代的信仰共识。 将三维生命价值文化理念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为信仰培育筑牢坚实根基。高校开设“生命文化哲学与信仰构建”通识课程,以系统之姿剖析“物质—精神—信仰”的辩证关系,引领学生探寻生命真谛。中小学开设“家风传承”文化课,社区举办“社会信仰”实践活动,树立“以物质为基、精神为魂、信仰为舵”的价值认知体系。
启动“古今生命价值的信仰对话”项目,强化信仰的历史传承脉络。对比古代士人如孔子以“仁”为毕生信仰的典范、近代先驱如方志敏以“革命理想”为信仰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集中组织“青年与长者信仰对话”系列访谈,让不同代际共话信仰故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如五四运动中的信仰呐喊、抗日救亡中的信仰坚守,让青少年沉浸其中,深切感受信仰的力量,携手共筑跨代际的生命价值信仰共同体。


主编:吴文頗(源自大地),中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原任济南铁路分局副局长兼高级工程师。社会兼职: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学会书记兼交通运输专委会会长暨省学会智库研究院院长。现代诗集《源自大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任国务院安成信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文联主席文化部周巍峙部长、全国摄影协会主席邵华将军等领导学者,分别题词签名与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