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品茗,四点金里茶飘香。
文/石建国
半个潮州人的我,受邀至潮州古城一隅,走进藏在幽深小巷里的一座四点金布局的百年老宅—黄宅。刚刚进入老宅,一股淡淡的木香扑鼻而来,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女主人热情介绍了老宅的历史,宅院建于清代,经历百年风雨,院落格局及建筑依然保留原有风貌。砖墙,木雕,石板,屋内的红砖地板等只是增添些岁月痕迹,房檐的金漆木雕以及回廊墙上的十八块色彩鲜艳的葡萄牙进口彩瓷砖让人振憾。整个院落无不体现百年前潮人的独特的文化传承与智慧。
四点金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以院落中轴线为核心,左右对称,排列整齐,形制端庄,整体呈现出对称平衡之美,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谦直、中和、稳重等美德。房屋还遵循传统中“左青龙”“右白虎”风水习俗,左边房屋高度明显高于右边。另外天井设计也十分考究,“四水归堂”,财不外漏!,百年来排水系统运转没有出现差错,应证了当地谚语那句“天井通天,财气绵绵”,道出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说话间,普通话说的不太好的男主人泡好了茶,招呼我坐下,递给我一杯茶汤清澈,散发出淡淡清香的小茶杯。我轻轻抿了一口,茶香在口中弥漫开来,甘甜爽口,令人回味无穷。女主人说“潮州工夫茶,讲究的是‘和、敬、精、乐’。”和即是和谐;敬,就是尊敬;精,就是精致;乐,就是乐趣。品茶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潮州古城,巷子窄窄,青苔点点,墙壁斑驳。身处其中,总觉时光倒流,恍惚间有点穿越的感觉。现如今不少宅子已被改作茶馆、客栈、工艺品店,游客络绎不绝,商业气息扑面而来。幸而还有些僻静小巷,保留着原始的形态,保存着原初的宁静。
老宅依旧,岁月如流。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唯有这些沉默的建筑,承载着对时光的记忆。古城的每一座老宅都是一个家族的史诗,一个家族的荣耀和对未来的期盼。
一宅藏岁月,一茶品潮魂——评石建国《老宅品茗,四点金里茶飘香》
石建国的这篇散文以“老宅品茗”为切口,将潮汕“四点金”民居的建筑智慧、工夫茶的文化精髓与古城的时光韵味编织一体,文字如温茶般醇厚,既勾勒出具象的潮汕风物,更传递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珍视,是一篇兼具生活质感与文化深度的佳作。
文章结构精巧,以“探访动线”串联起多重维度的潮汕文化。从踏入老宅时的“木香”开篇,先聚焦建筑本身:通过“清代形制”“金漆木雕”“葡萄牙彩瓷砖”等细节,还原“四点金”的历史厚重;再深入解读其“对称布局”“左青龙右白虎”“四水归堂”的建筑哲学,让静态的老宅成为承载儒家思想与风水智慧的活化石。随后笔锋自然转向“茶”,以男主人泡茶、女主人解读“和敬精乐”为核心,将工夫茶从“饮品”升华为文化符号,实现“建筑”与“人文”的巧妙勾连。结尾又跳出宅院,望向古城“青苔斑驳的窄巷”与“商业气息中的僻静角落”,在对比中引发对时光与传承的思考,层层递进,余味悠长。
在细节描写上,文章擅长以“小切口”见“大文化”。没有空泛的文化论述,而是用“红砖地板的岁月痕迹”“茶汤清澈的淡淡清香”“女主人略带口音的普通话”等生活化细节,让潮汕文化变得可触可闻可感。尤其是“财不外漏”的天井设计与“天井通天,财气绵绵”的谚语呼应,“工夫茶四要义”与品茶时的“甘甜爽口”交融,将建筑的实用价值与文化寓意、茶的味觉体验与精神内涵紧密结合,让读者在细节中读懂潮汕人的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
情感表达上,文章始终带着一种“温和的珍视”。面对古城的变迁,作者没有尖锐的批判,而是以“幸而还有些僻静小巷”的庆幸,传递对传统文化留存的欣慰;结尾“老宅依旧,岁月如流”的感慨,将个人的“匆匆过客”与老宅的“时光记忆”对比,既藏着对岁月流逝的淡然,更饱含对家族史诗、文化传承的敬意。这种克制而真挚的情感,让文章脱离了单纯的“风物介绍”,多了一份打动人心的温度。
整体而言,这篇散文既是一幅潮汕“四点金”老宅的风情画,也是一曲工夫茶里的文化咏叹调。作者以细腻的观察、从容的笔触,让读者在“品茗”的悠闲中,读懂一座老宅、一方水土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堪称一篇“以小见大、文浅意深”的优秀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