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壮美画卷
——以智慧与担当书写新时代
乡村振兴史诗
作者 崔和平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这句根植于中华文明血脉的古老智慧,不仅是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深刻洞察,更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哲学理念在广袤乡土上的生动诠释。它描绘的是山河润泽、万物生长的和谐图景,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在顺应自然中繁衍生息的生存之道。然而,在城市化与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乡村面临人口空心、耕地撂荒、生态退化、文化断裂的严峻挑战,“水土难养人”的困境日益凸显。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想方设法、系统谋划、守正创新、久久为功,让每一寸土地重焕生机,让每一个村庄实现自我造血,真正实现“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命题与时代答卷。
一、回归本源:重新诠释“水土”与“养活”的时代内涵
“水土”二字,重若千钧。它不仅是自然要素的集合,更是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交织共生的生命系统。水,是农业的命脉,维系着生态循环;土,是文明的根基,承载着粮食安全与文化传承。“养活”亦非仅指温饱,而是“物质丰盈、精神富足、生态宜居、文化赓续、发展可持续”的多维目标。
曾几何时,一些地方在发展冲动中忽视生态承载,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资源透支,甚至陷入“开发越快、乡村越衰”的怪圈。村庄空心化、传统风貌消逝、公共服务缺位,令人扼腕。
新时代的“养活”,必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底色,从“索取型开发”转向“守护型发展”,从“输血式帮扶”迈向“造血式振兴”。要让“水土”成为发展的前提而非代价,让“人”成为生态的守护者而非掠夺者。这既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沉担当。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激活多元地域潜能
“想方设法”的精髓,在于“因”字——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制宜。中国幅员辽阔,千差万别,绝不能“一刀切”“一锅煮”。必须坚持“一村一策”“一域一品”,走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一)生态功能区:以保护促发展,激活“生态红利” 在三江源、秦岭、武夷山等国家生态屏障区,严守生态红线,发展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环境教育,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推行“生态补偿+绿色岗位”机制,让守护者有尊严、有收益,实现生态价值的可量化、可交易、可共享。
(二)粮食主产区:科技赋能,筑牢“中国饭碗” 在东北黑土地、黄淮海平原等“米袋子”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智慧农业、保护性耕作,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跃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打造地理标志品牌,提升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让种粮农民有奔头、有希望。
(三)特色资源区:做优“土特产”文章,实现“小产品大产业” 如新疆瓜果、云南咖啡、宁夏枸杞、福建茶业等,强化原产地保护,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与文创衍生。借力电商、直播、跨境电商,让“藏在深山”的好物“出山入城、走向世界”,让“土味”变成“潮品”,让乡土价值走向全球。
(四)文化富集区:活化传统村落,唤醒“乡愁记忆” 对徽派古建、侗族鼓楼、客家围屋等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活化利用”。发展非遗工坊、精品民宿、研学旅行,让古建筑“会说话”,让老手艺“能变现”。鼓励“艺术乡建”,以美学赋能乡村,让传统与现代在乡土中交融共生,让文化成为发展的“软实力”。
(五)边远山区与生态脆弱区:探索“小而美”“特而精”路径
在甘肃定西、贵州黔东南、四川凉山等地,发展中药材、高山蔬菜、林下经济、光伏农业。推广“庭院经济”“家庭工坊”,实现“家门口就业”。探索“生态银行”“碳汇交易”,让“绿”有价值、“美”有回报,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关键在于“想方设法”——政府精准施策,企业创新模式,科研力量下沉,而最根本的,是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与创造力,让“土专家”“新农人”成为振兴的中坚力量,让乡土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三、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跃迁
科技是破解“靠天吃饭”困局、提升“水土”效能的核心引擎,是连接传统农耕与现代文明的桥梁,是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
(一)智慧农业:应用物联网、AI、遥感技术,实现精准种植、智能灌溉、病虫预警,提升资源效率与抗风险能力,让农田“会思考”、农业“有智慧”。
(二)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电商、数字治理、远程教育医疗,打破“信息孤岛”,让乡村与时代同频共振,让数据成为“新农资”。
(三)生物技术:培育抗逆、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动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安全应用,攥紧农业“芯片”,守护种源安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四)绿色循环:推广节水灌溉、有机替代、废弃物资源化,构建“种植—养殖—能源—肥料”闭环,实现农业低碳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区块链溯源: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溯,增强消费者信任,提升品牌溢价,让“好产品”卖“好价钱”,让诚信成为竞争力。
但科技必须“接地气”,防止“悬浮”。通过“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站”“农民夜校”等方式,让技术真正“进村入户、落地生根”,成为农民手中的“新农具”,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寸田野。
四、文化铸魂:以乡愁为根,构筑精神家园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复苏,更是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认同的乡村,难以真正“活”起来,更无法“强”起来。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是凝聚人心、激发内生动力的精神纽带。
(一)保护传统村落:实施整体性保护,严禁大拆大建,坚持“修旧如旧”,留住“乡愁记忆”,让村落成为“活着的遗产”,让后人记得住乡愁。
(二)传承非遗技艺:支持苗绣、剪纸、制陶、民歌等项目,设立“非遗工坊”,推动“非遗进校园、进市场”,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成为可传承、可产业的文化资产。
(三)复兴乡土文化:重建村史馆、戏台、祠堂等文化空间,复兴节庆、庙会、民俗,增强社区凝聚力,让乡村有温度、有灵魂、有归属。
(四)培育新乡贤文化:鼓励退休干部、教师、企业家、艺术家返乡,成为发展的“智囊团”“连心桥”,以情怀反哺故土,以智慧赋能乡村。
(五)讲好乡村故事:通过纪录片、短视频、文学作品等,传播乡村之美,扭转“乡村落后”的刻板印象,让世界看见中国乡村的诗意与力量,让乡土自信在新时代重塑。
当年轻人在故乡找到归属与价值,他们才会真正愿意“归来”“留下”,让乡村成为梦想启航的地方,让“故乡”成为“热土”。
五、机制创新: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新格局
乡村振兴不能“政府包办”,必须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让各方力量在乡土大地上同频共振。
(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推动土地入股、利润分红,让农民成为产业链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制度壁垒,推动人才、资本、技术双向流动,支持农民工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让城乡互补共生。
(三)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发展“乡村振兴贷”“土地抵押贷”“农业保险”,引入社会资本设立产业基金,为乡村注入“源头活水”,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四)强化基层治理能力:推广“积分制”“村民议事会”“智慧治理平台”,提升治理的精细化、民主化、智能化水平,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更有效率。
(五)引导社会广泛参与:鼓励高校、企业、公益组织通过“结对帮扶”“公益创投”等方式深度参与,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让乡村振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六、面向未来:在可持续中迈向共同富裕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终极愿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融合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这要求我们:一是要严守生态红线:守护耕地、生态、城镇开发边界,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二是要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打造安全、优质、可追溯的农产品体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中国农业更有竞争力。三是要促进共享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每一位农民,让共同富裕的阳光照耀每一寸土地。四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与历史耐心: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与担当,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蓝图落地。
结语:让希望的田野,成为民族复兴的根基
“想方设法”,是一种责任,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信念——相信每一片土地都有其价值,每一个村庄都蕴藏希望,每一位农民都值得被尊重与托举。
绘就“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时代画卷,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尊重自然、传承文化、激发内生动力中,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文化强、治理优”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当稻浪翻滚在希望的田野,当直播间里传来乡音的自信,当古村落升起新生活的炊烟,当年轻人带着梦想回到故乡创业——我们才能真正说:这方水土,确实养活了这方人。
而这,正是新时代中国最动人的图景,是民族复兴征程中最温暖、最坚实、最可持续的底色。
让我们以智慧为笔,以汗水为墨,以信念为魂,共同描绘这幅属于亿万人民的“山乡巨变”新画卷。让每一片土地都成为希望的沃土,让每一个乡村都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让“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未来。
这不仅是对乡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让乡村,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原乡与振兴引擎。
作者简介:崔和平,网名古榆苍劲,河北省平山县合河口乡桂林村人,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石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平山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龙吟文化编辑部执行总编,曾被授予“感动平山十大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