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伊春市文联主席黄有林)
古艺新生
篆刻里的中国世相
——观黄有林《世相印记》系列
崔明子
篆刻艺术,作为穿越三千六百年的文明印记,从商周玺印到秦汉铭章,始终承载着东方智慧。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中国印”为徽,更将这古老艺术推向世界,展现其作为国家诚信与文化名片的磅礴力量。黄有林先生的《世相印记》系列,正是这一厚重传统在当代的生动延续与大胆开拓。它用最古老的石纸刀笔,镌刻最鲜活的世态人情,为篆刻艺术如何从历史“征信之物”,转变为时代“观相之镜”,提供了激动人心的范本。
纵观篆刻发展史,从秦汉凭信功能为主的实用印章,到宋元时期文人参与的艺术化转型,再到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门艺术始终生机勃勃。《世相印迹》深植于此文化土壤,承秦汉印风之朴茂古拙,融明清流派之灵动意趣,更突破传统肖形印千年模仿之窠臼,重开新姿新境。
黄有林先生的艺术之路,是一条筑基植厚、转益多师的求索之途。他幼承家学,习书练笔。1982年拜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刘快虹先生为师,系统研习书法篆刻。临秦汉古印,攻金石文字,博采众长,终成个人风格——以秦汉为骨、明清为韵、朴茂中见灵动,庄重里含生趣。数十年来,刻印逾万,既深耕传统,又不囿古法。随着艺理日进,他对传承篆刻的使命感日益强烈。在担任伊春市文联主席期间及退休后,他两次举办公益篆刻班五年之久,亲自授艺讲学,推动篆刻回归公共视野。
然而深厚的传统功底,并非终点,而是他创新的起点。退休后,他聚焦肖形印的现代转型,思考如何以方寸之印,承载时代气息。他创造性地开启四重创新之门:溯源岩画,汲取其古朴生动的叙事张力;借鉴漫画,化用其幽默锐利的思想锋芒;扎根市井,捕捉百姓生活的脉搏与烟火;取相诸艺,融会古今刻画的语言和表达。最终回归篆刻本体语言,自成新格。
《世相印记》系列,正是这一创造性转化的丰硕成果。已完成的二百余方作品,于方寸之间铺陈当代市井百态。依其表现手法与精神旨趣,可分为两大脉络:
一类承传统篆刻之神韵,以抽象概括的造型、夸张写意的线条,捕捉市井生活的鲜活瞬间。如《摆地摊儿》《街边棋局》《先发个朋友圈》等作品,在红白交错间定格寻常百姓的生活情趣,于刀石铿锵中留下人间烟火的温度。
另一类则大胆突破篆刻本体,将岩画的古拙张力与漫画的锐意讽刺融于方寸,赋予篆刻新的功能。如《去八十楼问问》《理佛不理爹》《跷跷板》《空巢老人》等作品,已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似一纸纸投枪匕首——以刀为笔,以石为纸,直指社会现象的核心,完成对时代的深刻观照与理性批判。
如《树叶砸头》印,以夸张写意的手法,刻画了人物屈身躲避坠叶的瞬间。树叶硕大沉重,人物姿态扭曲,于方寸间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将“树叶砸头”这一讽喻胆怯的俗语,化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金石图像。
作品妙在双关。它既是对个体谨小慎微、畏首畏尾心态的生动白描,更是对体制与规则缺陷的深刻隐喻。印中那片巨大的“树叶”,更象某些情况下的条条框框与无处不在的隐性规则,迫使诸多个体在前行的路上不得不扭曲自我,谨慎“跑路”。这不仅是某个个体的无奈,更是影响社会活力的普遍境况。
此作以俗语为壳,以批判为核,用最传统的艺术形式,挑动了当代社会最为敏感的神经,展现了介入现实、针砭时弊的锐利锋芒。
《带娃》一印,以经典篆刻语言切入“带娃”这一具有普遍性的中国家庭现象。它将日常琐碎提升至艺术层面,使古老的印痕成为记录当代家庭窘况的生动载体。
作品打破了“高雅艺术”与“生活俗常”的界限。当传统的刀笔刻下“带娃”图景,篆刻艺术便从文人书斋回归现实烟火,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功能的延展——篆刻由此成为刻画社会现象、传递集体情感的媒介。
方寸之地,深刻映射出中国式家庭代际支持的隐性付出。它既是对祖辈默默奉献的温情致敬,也含蓄指向现代社会育儿支持体系的不足。在“带娃”图象背后,是无数老年人放弃闲适退休生活、再度扛起养育责任的集体选择,也是年轻父母在事业与家庭间艰难平衡的现实写照。
作品以小见大,以简驭繁。它不仅是家庭情感的浓缩表达,更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扇窗口。在这四平方厘米里,我们看到的既是一个家庭的日常,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郁闷》则以2×2厘米青田石为载体,阴文刻法,构图凝练。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郁闷”情绪较为普遍。作品以抽象概括手法,捕捉世人在压力下的蜷缩与苦闷,引发广泛共鸣。它不仅是个人情绪的抒发,更是数字时代精神困境的缩影——发达的社交媒体看似拉近距离,实则加深孤独。作品以简驭繁,将抽象情感表象化,展现出篆刻在当代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从《树叶砸头》的锐利批判,到《带娃》的温情记录,再到《郁闷》的普遍共鸣,《世相印记》系列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古老艺术记录时代的路径:从凭信工具,到文房用品,再到《世相印迹》的时代留痕,它不再是书斋里的雅玩,而是介入社会的匕首、照见生活的镜子和沟通情感的桥梁。黄有林先生以此证明,篆刻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其“古”,更在于其“用”——用以记录、用以思考、用以连接人心。
一石一世界,一印一乾坤。这些作品既保留篆刻的古老韵味,又融入了岩画的拙朴、漫画的锐利、生活的气息、作者的思考,真正为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生命,实现了“古艺新声” 的时代价值。《世相印记》已不再是传统古法的复制,而是与《清明上河图》图景一脉相承、铭刻当代的“金石画卷”。
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表现的革新,还在于其文化传播的成功实践。通过微信视频号等现代媒介,单幅作品阅读量过万,真正让篆刻走出象牙塔,走入大众视野。如观众所言,这一系列作品正是在“用篆刻截出一个历史断面”——既是对三千年传统的致敬,更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万象的鲜活记录。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并进的今天,《世相印迹》诠释了中国篆刻不仅属于博物馆的青铜绿锈,更可以成为记录时代、透视生活的鲜活艺术。当奥运“中国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宏大叙事时,《世相印记》则转向日常,描绘时代的微观现实。一宏一微,共同奏响篆刻艺术在当代的双重乐章,为印学研究和探索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黄有林先生以《世相印记》证明:真正的传承,绝非墨守成规,亦非凭空臆造。其最高境界,在于让古老的艺术基因在当代的文化土壤中完成“创造性再生”。当刀锋划过石面,刻下的不仅是线条,更是传统与时代的共鸣。这不仅是篆刻的新生,更是一种文明方法的展示:唯有主动回应时代议题,承载当代人的精神与情感,古老艺术才能赋予“遗产”以增量值,持续为时代提供观照的视角、批判的锐度与慰藉的温情,从而在历史长河中,永葆生机,刻下属于今天的新辉煌。
2025年9月23日
【作品由韩春华推荐】
作者简历:
崔明子,女,大学本科学历,退休教师。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伊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伊春市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从事绘画,摄影类文艺评论。主编评论文集《诗魂长留天地间》。
自1985年起先后在《黑龙江日报》《伊春日报》《潇湘晨报》《河南经济报》《吴江日报》《清远日报》《劳动报》《延边日报》及光明日报社出版的《诗语》《青春》《北方文学》《小兴安岭》《达子香》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在“新浪网”、“东北网”、“搜狐”、“网易”、“首都头条”、“今日头条”“大美黑龙江”、“伊春新闻网”、“伊春发布”、“伊春宣传”等新媒体平台发表文学作品。作品《周庄桥韵》曾入选中、高考范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