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付珍
在邢台市襄都区东汪镇白泉大道附近,有一处晋祠历史文化园,记载了晋祠的来由、与山西晋祠的关系和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的故事,整个文化园庄重气派,成为邢台市一个游览观光、了解历史的好去处,这个晋祠历史文化园的建设者就是襄都区东汪镇前晋祠社区。近日,邢台市信都区和襄都区部分作家齐聚前晋祠社区开展晋祠历史文化挖掘采风。
前晋祠社区共有720户2720口人,土地1900亩,毗邻信都路、襄都路和龙泉大街,辖区市场繁华,交通便利,集体年经济收入270万元。在采风过程中,大家了解到关于晋祠的来由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有庙后有村。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襄子(赵毋恤)4年,即周贞定王姬介十五年,晋四卿之一智伯率韩、魏二卿攻赵。围赵襄子于晋阳城,谋士张孟谈深夜潜入韩魏二军说服二家共同灭智氏。陈述唇亡齿寒的道理,成功策反了韩魏两家,史称“三家分晋”。此后,赵襄子建立赵国,在属地内建起100多个祠堂,邢台是赵国属地,自然也建起不少,供奉祭祀晋国祖先唐叔虞和母亲邑姜,统称晋祠庙。晋祠建成后,这里香火不断,乡民辐辏,一些商贩贫民陆续在祠堂附近居住,在此捕鱼种地,逐渐形成村落。
第二个阶段是先有村后有庙。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受到河北人民反抗,于是出现了留传至今的“燕王扫北”。江淮河北一带人口杀尽,原来的晋祠村、晋祠庙也被摧毁,明政府为解决这里人烟稀少、田园荒芜问题,从山西省晋祠一带迁来一批人在此落户,迁来前,山西晋祠村答应在邢台新村建祠堂,但后来没有盖,迁来的人要求回到山西老家,在这种情况下,山西来人在晋祠村建起晋祠庙,邢台新村人心才稳定下来,世代繁衍至今。
前晋祠拿入邢台市城区建设范围后,经济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过去是以农为生,靠种地生产粮食生活,现在是以商业发展为主,为了转变生活方式,退役军人、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贾春雷和两委一班人依托区位优势,把重新修复晋祠历史文化园区和发展工商业做为工作重点,多方引进项目建设商业片区,达到人人有事干人人有钱挣,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近年来,围绕历史文化的挖掘,主动对接山西晋祠文化, 2014年10月29日,前晋祠第一次派出寻根人员一行5人奔赴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园区,拜见了晋祠博物馆负责人,并查找晋祠有关资料共同探讨晋祠文化根源,建立起晋祠文化的深厚友谊。今年的5月20日,邢台市襄都区举办旅游发展大会期间,山西晋祠博物馆办公室魏主任一行专程来前晋祠回访,向前晋祠社区赠送了晋祠有关书籍,开发区东汪镇领导与魏主任一行洽谈交流晋祠文化的传播经验,对弘扬晋祠历史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前晋祠社区对历史文化兴业项目十分重视,几年来,围绕晋祠历史文化园建设,对过去残存的晋祠碑和实物进行收集整理和复原,建起气派庄重、面积7.5亩的晋祠历史文化园,成为邢台市襄都区一处旅游休闲和观瞻历史古迹的好地方,每年的三月三、七月初一为晋祠庙会,特别是七月初一庙会,客商云聚,信都区、仁泽区、南和区等文艺团体纷纷迎会助兴,拿出最棒的节目展现表演赛技,庙会邀请有名的戏班子连唱好几天,过会当天参加活动人员统一安排猪肉粉条冬瓜丸子大锅菜,每年都是这么热闹非凡,也给前晋祠社区人民带来幸福的喜庆。
在晋祠历史文化园内,还有著名的“月亮泉”,常年泉涌流畅,清澈透亮,月亮泉也称“月亮井”、“月牙池”,该井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现在的井壁砖和石头都是明清时期的原物。各位作家还参观了明沙泉和海洋王国,对前晋祠社区的大变化赞叹不止。表示一定要进一步挖掘晋祠文化、赵襄子故事,提高晋祠文化品位,推动前晋祠社区集体经济再加快再壮大,用笔墨写好晋祠故事,为建设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做贡献!
作者简介:任付珍,男,汉族,2020退休,现为城计头乡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信都区作家协会会员,本人为《蜜蜂杂志》、《蜂业科技》交流群主要撰稿人,连年荣获《燕赵农村报》优秀通讯员,多次获《邢台日报》、《牛城晚报》优秀通讯员,信都区优秀党员和信都区首届牛人、信都区好人、信都区好网民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