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湖钩沉·乡愁》序
罗亚拉
罗亚拉将军(左)与《云湖钩沉·乡愁》作者赵志超合影(手中书为赵志超代表作《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对家乡景物、人物、风俗、味道……的热爱与回忆,表现着过去与未来的情感交织,体现了对家乡的挚爱、思念、眷恋这些深刻且细腻的情感。
我17岁入伍离开家乡,退休后定居北京,弹指一挥间到了古稀之年。读了好友、湘潭市委原副秘书长、市文联原主席赵志超《云湖钩沉·乡愁》书稿后,许多散落的记忆被一一唤醒,化作眼前可触、心中可感的故园。
湘潭县云湖桥这方水土,从来都藏着湘中大地的灵秀与厚重,自古便有“川原旷秀,稻麦常熟”的美誉。伟人毛泽东的诞生地韶山冲,离我的老家云湖桥北岸何家冲仅30多里。1916年暑假,23岁的湖南一师学生毛泽东自长沙经云湖桥返回韶山途中,于银田寺写信给学友萧子升,以隽永之笔描绘故里风光,盛赞云湖风物:“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那条发源于韶山滴水洞和杨林罗仙寨的云湖河,不仅滋养着两岸耕读传家的百姓,更孕育出代代英才。从一代伟人毛泽东、国学大师王闿运,到晚清提督王明山、工运领袖庞人铨,再到红军战将卢冬生、英雄航天员汤洪波……这片土地的文脉与风骨,早已融入每一滴河水、每一寸土壤。
罗亚拉将军(右)与赵志超合影于云湖桥镇乡贤理事会驻湘潭办事处。
我与云湖桥的情结,始于北岸何家冲凤凰山那栋老宅,因为我的爷爷奶奶在这养育了我父亲。新中国成立前,爷爷从这里出乡进城,在湘潭十八总当码头工人,站稳“脚跟”后,把奶奶和父亲接到了城里生活,爷爷逝世后,回这里安葬。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凤凰山老屋产权正式分给我们家。由于奶奶和父亲长期居住在湘潭城内,奶奶便把老屋赠给了好邻居李赞的父母;至今,我们两家是世交好友。我的奶奶和父母逝世后都回了此地,李赞全家尽心尽力地照顾着我家先辈在这安息。
2022年,我父亲以91岁高龄仙逝,由于当时全球流行新冠疫情,我无法回家乡料理父亲丧事,直到2023年清明节前疫情结束,我们三兄弟和夫人才回乡安葬父亲的骨灰。为不打扰亲朋好友,只请世交李赞帮忙做相关事情,没有告诉任何人。当我们驾车回到老家时,却看到云湖桥镇党委、政府专门派常务副镇长谢瑜鑫、镇文化站站长王拥军前来迎接,北岸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刘旦平,村总支副书记谭友良,世交李赞夫妇等,也在凤凰山下等着我们……云湖桥人就是这么淳朴、厚道、重情。
云湖桥这块热土对我和我的后代而言,已经成为生者与先辈对话的充满记忆与情感之地,也是传承传统价值观和优良家德家风的重要之所,还是我在千里之外京城永远的乡愁。
我由于在湘潭市出生和长大,入伍后又在军营辗转数十载至退休,渐渐成了对云湖桥“熟悉的陌生人”。故乡的历史掌故、风土人情,多是碎片化的记忆,直到2014年与志超友相识,这份缺憾才得以弥补。那年深冬,我应深圳市湘潭商会之邀,从北京到深圳作《感悟伟人毛泽东的政治智慧》专题讲座,志超特意千里赴会,还赠诗“讲台三尺任驰骋,胸有奇兵造化功”,既见文才,更显投契。后来才知,我们不仅同根云湖桥,更同怀对伟人的崇敬、对红色家园的守望——这份同乡之谊、同志之情,从此不离不弃、越走越近。
这些年,我既为志超的文才所折服,更被他“以笔为犁、以行践情”的赤子之心所打动。他生于斯、长于斯,骨子里的乡愁从不是藏于心底的私念,而是化作了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文章、一次次奔波。他写《贺云湖桥镇乡贤理事会成立》,以“樽前每忆云湖水,梦里长萦湘绮楼”诉尽牵挂;写《寄语云湖桥诸乡贤》,用“扶贫助学千家好,引凤吹韶百业强”明志担当。继年初《云湖钩沉·故园》问世之后,他又紧锣密鼓地打磨出姊妹篇《云湖钩沉·乡愁》。翻开书中收录的那些怀乡忆旧文章,《梦里云湖》里的屋场炊烟,《走过阙家桥》里的桥下流水,《照鳝鱼》中的童年趣事,《端午糯粽香》里的外婆唠叨,《红歌照我人生路》里的母亲叮嘱......一篇篇清新、优美的文字映入眼帘,一篇篇都是对故园桑梓的深情告白,牵动着异乡游子的乡愁。
更难得的是,志超从不是“只动口、不动手”的秀才。2022年9月退休后,他受命主持云湖桥镇乡贤理事会工作,把对家乡的爱,扎扎实实体现在每一次调研、每一次牵线搭桥之中。2022年深秋,他欣然赴清风村考察,站在当年毛主席作报告的清风亭遗址前,反复叮嘱“要把红色资源挖深,把清风故事讲透”,还以益阳清溪村借作家周立波《山乡巨变》振兴文旅为例,指导村里规划“重建清风亭,发展乡村游”的发展路径;2024年春,他又踏访了“三湘分流”渡槽、湘绮楼诗社、云湖中学校园、南北塘渡口,从挖掘韶山灌区的水利遗产到支持英雄航天员汤洪波母校建设,每一处都记在心中、谋在实处。
罗亚拉将军(中)在云湖桥镇乡贤理事会驻湘潭办事处与赵志超及云湖籍人士伍志强、李栋、王奎合影。
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在职时,助推响石村产业振兴的那股韧劲。为了增加响石村农民收入,他多次联系我,语气恳切:“要给乡亲找条稳当的致富路!”因此,我把上海有投资实力的朋友介绍给时任市委副秘书长的志超,我俩与响石村领导,寒冬腊月陪着上海丰泽投资的董事长,踩着山路察看场地,志超不停地介绍“这里的生态好,适合搞种养”;酷暑盛夏,志超又邀市里畜牧专家陪同上海东方希望集团的负责人爬山坡、看水源,上下协调,对接政策,汗水浸透了衣裳.....哪怕最后因客观原因,生猪养殖、奶牛牧场项目未能落地,他那股“不为自己、只为乡亲”的热忱,比项目本身更有分量——这哪里是简单的牵线搭桥,分明是把对家乡的热爱,延展成了对父老乡亲的牵挂。
如今,志超的新作《云湖钩沉·乡愁》即将付梓,20万字40多篇,字字皆是“思乡、爱乡、兴乡”的赤子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文字的华丽,而在它如一座连心桥——一头连着远方游子,让那些散居各地的云湖人,透过他笔下的文字,想起自家门口的山塘、儿时吃过的铳菜,记住乡愁,唤醒“根在云湖”的归属感;另一头连着故土后辈,让孩子们从“湘绮楼高橘柚香”的诗句里,读懂先人的风骨,从乡贤们“取暖抱团须勠力”的担当里,生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罗亚拉将军(右二)和夫人李春玲在在云湖桥镇乡贤理事会驻湘潭办事处与赵志超、伍志强亲切交谈。
当下乡村振兴缺的是“人心归聚、力量凝聚”的底气,志超这本《云湖钩沉·乡愁》,恰恰给了云湖桥这份底气。它告诉我们,乡贤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称号,而是像志超这样用文字记录的乡愁和责任,让文化有传承,用脚步丈量乡土,让行动有力量。当书中的乡愁化作游子归乡的动力,化作后辈奋进的激情,当更多人如志超诗中所言“肯以亲情当纽带,愿为友谊搭桥梁”,共同助力云湖乡村振兴,就能实现“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便是《云湖钩沉·乡愁》最珍贵的意义。
我每读志超友的文字,便如重回北岸何家冲凤凰山的老宅,望见云湖河的流水和楠竹山的爱国桥。值此《云湖钩沉·乡愁》杀青之际,谨以此序表示祝贺,更盼所有云湖人都能从书中读懂故乡的分量,扛起乡村振兴的责任,让云湖桥的山更青、水更绿,让家乡的明天更美好,亦如湘江之水奔流不息,一往无前!
2025年10月1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罗亚拉,湘潭县云湖桥镇北岸村人,1955年6月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政委,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