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六年(141),张道陵著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收徒设教,建立东汉道教基层组织。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汉安元年(142年),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其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命其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于是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从这时起,道教开始有了正规教团组织“正一盟威道”,后世也称之为“天师道”。张道陵之孙张鲁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随其到了内地,天师道徒几万户被曹操安置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天师道始在内地传播。很多贵族加入天师道,如王羲之,祖辈从汉魏之际即信仰五斗米道。
南北朝时,北朝有寇谦之、南朝有陆修静对天师道进行了改革。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正一道逐渐融合其它符箓各派。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箓派道教的统领地位。正一道也称为正一派或天师道,是道教两大教派之一,与金元出现的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教派。
“正一”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正一道又称正一派,其始祖是汉末张道陵及其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又称天师道,称张道陵为祖天师或老祖天师。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张与材被嗣为第三十八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后又授以“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一品金印。从此,天师世系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现,并统领江南阁皂山、龙虎山、茅山等三大符箓道派,此后除《道德经》外,《正一经》亦为主要经典,以符箓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的如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派、太一道等等均称正一道或正一派,与金元出现的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教派。
张道陵初创道教时的教义思想,主要以《老子想尔注》为中心。张道陵认为:“道者,天下万物之本也。”其主要思想,就是把“道”人格化为“太上老君”至高无上;把“道”人格化和神格化,使本来就带有神学色彩的“道”成为主宰人世的至上尊神。此外,张道陵还将“道”解释为“一”,使“一”与“老子”等同。用“道”“一”“老子”三位一体的神学“道论”体系来完善原始道教思想。
张道陵创道之后,尚有许多历代高道先贤对正一天师道的教义思想进行改良、升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山中宰相”之称的南天师道陶弘景吸收了玄学家的道学思想,将“道”看成是宇宙万物之源;北天师道寇谦之将儒家的“礼”与“道”糅合在一起,创立完善的神仙谱系,完成了民间道教官方化的历史进程。唐、宋、元、明时期的“道论”与佛教禅宗、儒教宋明理学互相影响,“道”的实际意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外在的个体的“道”变成直指人内心的“道”。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这方面很具有代表性,他在谈道时,总要伴随着谈“心”,把“道”与“心”视为同一物,将“道”完全“内化”。
不仅如此,正一道非常重视道教经书的注疏和编纂。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来评点《道德经》,确定了早期天师道的理论框架。此后历代天师,如张与材、张嗣成、张宇初、张国祥等人以各种不同观点、教义诠解《道德经》,丰富了道教理论。符箓文化传承1800余年,都是在道教正一派内部流传,有其不可替代的专属性、唯一性和神秘性。
正一天师道科仪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为阳事和阴事两大类。道士在施法过程中,常常需要念咒掐诀。“咒”在道教经典中,有“祝告”之义;“诀”又称手诀、法诀、斗诀、神诀,一般在举行醮仪中使用,又分“单诀”、“双诀”,即单手或双手行诀,行诀是鉴别正一派道士功底深浅的重要标志。
受箓也是正一派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有道位神职,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得到神灵护佑,因此受箓后才有资格主持斋醮仪典。受箓者称箓生,须具备一定条件。受箓后,发给箓牒。
张道陵是正一道的创始人,其名为“正一盟威道”简你“正一道”,也称为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因此世人称他为“张天师”。“天师”也是“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
张道陵的传人包括其子孙,他们均继承了“天师”的称号,继续传承和发展正一道的教义。从张道陵开始,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张与材被嗣为第三十八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大德八年(1304年)授其以“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此后,各代天师世系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现,并统领江南阁皂山、龙虎山、茅山等三大符箓道派。
自张道陵第1代至今共经历63代,每一代天师都是张道陵的后世子孙,他们共同传承和发展了正一道的教义和宗教活动。
张道陵及其子孙的传承,不仅体现了道教正一道的世袭传统,也展示了道教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他们的教义、活动和影响,对道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