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话汉风 汉代四绝谋传承
——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部署宣传重点工作
文/吕守军
2025年10月1日下午,正值国庆佳节,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君超主持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宣传工作专题会议。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围绕9月29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系列节目《宝藏之城》的特别报道展开,该节目以“彭城七里 漫步4000年”为题,通过41分钟的精彩镜头,带领全国观众穿越徐州的历史长河。
节目中,汉代四绝(汉玉、汉墓、汉画像石、汉代兵马俑)首次以国家叙事形式亮相,这标志着徐州两汉文化从地方性研究升华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作为这一文化体系的精神图腾,徐州汉玉以其温润的质地和精湛的工艺惊艳世人,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李君超会长就央视专题报道引发的两汉文化传播热潮部署了后续工作,旨在为今后徐州两汉文化的研究、挖掘、提升及引领作用注入新动能。
会上,李君超会长强调,必须严格加强宣传的政治性和纪律性,所有宣传与研究事项的标题及内容均需以正能量为导向,使其成为徐州发展的主魂和主旋律。研究会要深度剖析两汉文化的内核,以正向研究树立文化正气,推动两汉文化从历史遗存走向当代实践,着力将其打造为引领时代的文化标杆与创新源泉。
来自基层的资深文化工作者、两汉文化爱好者吕守军,在会上提出,他经过多年研究和实地考察,徐州双沟镇出土的现珍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的汉画像石《牛耕图》出土年代问题有了独到的见解,此研究成果将在近期召开的学术交流会上进行书面汇报交流。
资深媒体人、《淮海时空》主编张扬表示:将全力支持两汉文化宣传工作,吕守军也表态将一心追随,助力打造两汉文化宣传矩阵,让两汉文化“活起来”,真正成为徐州的多媒体文化名片。
这一部署不仅呼应了徐州两汉文化从“静态展示”向“活态传承”的转型方向,也为两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的深入推进,徐州正以汉代四绝为支点,构建“学术研究 - 文旅融合 - 国际传播”的文化生态体系。从央视荧屏到市井街巷,从考古现场到数字空间,两汉文化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当代生活,书写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徐州篇章。正如李君超会长所言:“我们不仅要守护历史瑰宝,更要让两汉文化成为引领时代的精神旗帜。”
参加会议的还有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张子文,全媒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郭立忠、张成军等。
吕守军,男,徐州市睢宁县双沟镇人,文化学者,曾任职于双沟镇人民政府报道员、文化站站长等工作。曾撰写新闻稿件和摄影作品刊登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徐州日报》等报刊杂志800余篇(副),曾多次获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2015年、2016年、2021年先后出版摄影作品集《美丽双沟》、《美味双沟》《名镇双沟》《我和党旗合个影》等系列书籍。现任睢宁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睢宁县作协会员、睢宁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双沟分会主席、双溪书院院长,文化驿站站长,中共睢宁县第十三次党代表,双沟镇第十八届、十九届人大代表。现专业从事《双沟镇志》的编纂和文史整理工作。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