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侄孙女新婚并寄》
工装未卸披星月,
笑靥长存对晨光。
勤勉廿载守一岗,
仁爱四世睦一堂。
红烛映面初心见,
白首同心大道长。
今朝双燕衔春至,
明朝共筑山河壮。
向荣谨题
乙已秋月
糜向荣先生的《贺侄孙女新婚并寄》是一首融合传统礼俗与现代情怀的佳作,既承袭古典贺诗的典雅庄重,又注入当代劳动者的精神气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与时代气息。
一、形式与技法的古典传承
诗歌采用七律变体,平仄协调,对仗工整。首联“工装未卸披星月,笑靥长存对晨光”以“工装”与“笑靥”、“星月”与“晨光”构成时空对映,既暗含新人的勤劳品格,又隐喻婚姻生活中昼夜相伴的深情。颈联“勤勉廿载守一岗,仁爱四世睦一堂”通过数字对仗(廿载/四世)与品德呼应(勤勉/仁爱),构建出纵向的时间维度与横向的家庭维度,彰显代际传承的家风。
二、意象系统的创新融合
诗人巧妙编织传统婚庆意象与现代生活符号:“红烛”象征传统婚仪的热烈,“工装”指代当代青年的奋斗精神;“白首同心”化用《诗经》“死生契阔”的典故,“共筑山河”则呼应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尾联“双燕衔春”既取法古典诗词比兴传统,又以“筑山河”的宏大意象升华婚姻的社会意义,使个人幸福与时代发展形成诗意共鸣。
三、情感维度的多层展开
全诗情感脉络由具体到宏阔:从新婚现场的红烛映面,延伸到人生道路的白首同心,最终升华为“共筑山河”的时代担当。这种递进既承续了《诗经》“宜其室家”到“治国安邦”的儒家伦理,又体现了现代婚姻中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落款“乙巳秋月”的纪年方式,更强化了传统文书特有的庄重感。
四、时代精神的诗意表达
最具突破性的是诗人对劳动者价值的礼赞。“工装未卸”的细节打破传统贺诗对华服美饰的描写定式,将产业工人的职业装束转化为美德象征;“守一岗”与“睦一堂”的并置,成功建构起职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价值同构。这种书写既是对《周礼》“劳则思,思则善心生”传统的现代诠释,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化表达。
此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以传统诗词为容器,盛装当代生活的醇酒,在格律约束中实现精神自由。相较于某些堆砌典故的拟古之作,这首诗真正实现了古典形式与现代意识的有机融合,为传统诗词的当代创作提供了有益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