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忆的潮水退去,甲午年六月二十一日那个夏日的午后,便如一枚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贝壳,清晰地显露出来。我踏上南下的波音737,引擎的轰鸣仿佛是时间的鼓点,将两个多小时的时空压缩,从北国沉淀着千年厚重的历史尘埃,直抵广州白云机场那片饱含南国湿热的空气。此行的终点,那座在历史长河中颠沛流离了156年,最终于1997年7月1日,带着一身英伦风雨与东方风骨,回归母亲怀抱的传奇都市——香港。
香港,这颗镶嵌于我国东南海岸珠江口的璀璨明珠,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与星罗棋布的离岛四部分构成。它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却也孕育着仲夏之后的台风季,潮湿与炽热交织,恰如其复杂多面的城市性格。我们经由深圳,夜宿龙岗山海酒店。次日,从皇岗口岸迈出的那一步,便是一次灵魂的跨越,从熟悉的社会主义土壤,瞬间切换到资本主义的繁华幻境。那一步,仿佛踏进了两个平行时空的交汇点。
在过关前的最后一刻,深圳导游带来了换汇的人。1300元人民币,换得1500港币。冰冷的汇率背后,是两种经济体、两种生活方式的无声对话,是两种价值观的初次碰撞。过关后,香港的导游接上了我们,巴士从新界驶向市区,窗外的景致从绿意盎然的郊野,逐渐过渡到密不透风的摩天大楼。导游在车上娓娓道来,他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即将为我们打开香港这座复杂而迷人的城市之门。
我们的第一站,而是去寻访这座城市的精神原乡——黄大仙祠。香港黄大仙祠是一座具有综合性质的寺庙,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黄大仙祠主祭道教仙人黄初平(即黄大仙),同时供奉佛教的观音菩萨和儒教的孔子等。祠内还珍藏了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体现了三教融合的特点。
这里香火鼎盛,信众如织。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檀香,氤氲的烟雾中,是无数人最朴素的祈愿与最虔诚的叩拜。黄大仙祠以其“有求必应”而闻名,它不仅是香港最著名的道教庙宇,更是一种民间信仰的集散地,承载着无数香港人对未来的期盼、对现实的慰藉。在这里,我看到了香港人快节奏生活之外,那份对神明的敬畏与依赖。这袅袅升起的香火,是这座城市在钢筋水泥的冰冷之外,最温暖、最有人情味的一抹底色。它告诉我们,无论城市如何发展,人们内心深处对安宁与好运的渴望,从未改变。
当夕阳的余晖为九龙半岛披上金色的纱衣,我们迎来了香港之旅中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乘坐天星小轮,夜游维多利亚港。这艘拥有百年历史的渡轮,本身就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当它缓缓驶离尖沙咀码头,整个世界的喧嚣仿佛都被隔绝在身后。眼前豁然开朗,维港的壮丽画卷在夜幕中徐徐展开。对岸,香港岛的中环摩天大楼群如水晶森林般拔地而起,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中银大厦、汇丰总行大厦……
这些地标建筑在精心设计的灯光秀中,变幻着流光溢彩的色彩,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如梦似幻。海风拂面,吹散了白日的疲惫,也吹来了历史的回响。这片见证了香港从一个渔村崛起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海港,此刻正用它最璀璨的姿态,拥抱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这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东方之珠”这一美誉背后,那份无与伦比的辉煌与骄傲。
夜色渐深,我们入住了一家位于九龙的叫英皇骏景旅馆。窗外,是永不熄灭的城市灯火,耳边,是隐约传来的车水马龙,因比较兴奋,决定与妹婿逛一逛夜香港。夜色,是香港另一张面孔。白日的理性与秩序,在霓虹灯的闪烁下,渐渐溶解,释放出一种暧昧而迷人的气息。我与妹婿像两条游入深海的鱼,一头扎进了香港最真实的夜色里。
我们的第一站,是旺角。这里是香港的B面,拥挤、嘈杂、充满生命力。街道两旁的招牌密不透风,如同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将商品、欲望、文化一股脑地倾泻出来。油麻地的庙街,大排档的炒锅声与算命先生的低语交织,市井气息扑面而来,这才是香港最鲜活的呼吸。
当我们走到“皇后大道东”街道,脑海中响起,眼前的景象便与记忆中的光影重叠。这里没有想象中的宏伟,更多的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从容。街边的老式唐楼,见证了香港的起落;行驶而过的双层巴士,是城市不变的风景。我们走在这条路上,仿佛不是在观光,而是在赴一场与青春的约会。那些由罗大佑谱写的歌词,那些由Beyond唱出的理想,那些由成龙、周润发、张国荣演绎的江湖情仇,都曾是内地一代人认识香港、向往香港的窗口。
随后,我们沿着皇后大道东缓缓前行;让我们得以用一种近乎怀旧的方式,审视这座城市的肌理。曾主演过《古惑仔》里的港星郑伊健、陈小春、张耀扬、黄秋生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追逐打斗的街角,在《无间道》里天台对峙的楼宇,此刻都真实地矗立在眼前。香港的电影与电视剧,曾是我们这一代人窥望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它塑造了我们的英雄梦,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甚至定义了我们心中“时尚”与“酷”的模样。
今夜,我们不再是隔着屏幕的仰望者,而是亲身走入其中的体验者。这趟夜游,与其说是探索,不如说是一场与青春的久别重逢。在感受了香港的神性、繁华与喧嚣。
次日我与妹婿随团,去探寻它更为轻松与自然的一面。我们的目的地,是香港海洋公园与浅水湾。海洋公园,是香港送给所有童心未泯者的一份礼物。它巧妙地将惊险刺激的游乐设施与珍奇有趣的海洋动物展馆融为一体。
我们在过山车的呼啸声中放声尖叫,将所有的压力与烦恼都抛向蓝天;我们在水族馆的幽蓝隧道里,与巨大的鲸鲨和斑斓的珊瑚擦肩而过,感受着海洋的深邃与神秘。那一天,我们不再是思考城市命运的旅人,只是两个尽情享受快乐的大孩子。海洋公园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在这座高速运转的城市机器里,依然保留着一片可以纯粹欢笑的净土。
如果说海洋公园是动感的狂欢,那么浅水湾便是宁静的休憩。这片被誉为“天下第一湾”的美丽沙滩,拥有着细软的沙子和清澈的海水。脱下鞋,赤脚踩在温热的沙滩上,任凭海浪温柔地亲吻脚踝,远处的青山与近处的碧海构成一幅宁静的画卷。这里是香港富豪的聚居地,却毫无炫耀之感,只有一种与世无争的闲适,在此导游指给我们看,香港特首董健华、富豪李嘉诚的家,及已故“铁母鸡”龚如心的豪楼。
我们坐在沙滩上,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只是静静地看海,听风。在经历了城市的密集与信息的轰炸后,这片海,这片沙滩,成了最好的精神疗愈场。它让我们看到,香港的灵魂深处,不仅有奋斗的激情,也有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
香港,被誉为“美食天堂”,这绝非浪得虚名。它的饮食文化,是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后,绽放出的最绚烂的火花。正如导游所言,香港人的饮食结构注重营养,喜清淡,偏爱甜味,但这只是其庞大美食体系的冰山一角。在香港,食物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本能,它是一种信仰,一种慰藉,一种刻在城市骨血里的文化基因。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穿透维多利亚港的薄雾,香港的味蕾便已苏醒。在街角的茶楼,一盅两件,品味虾饺的晶莹剔透、烧卖的饱满扎实、叉烧包的松软香甜,那是一种属于广府的、温润的仪式感。而走进遍布街巷的茶餐厅,点一份菠萝油,那酥脆的菠萝包夹着冰凉的厚切牛油,是冷与热、脆与软的完美交响;再配上一杯“丝袜奶茶”,用多种茶叶冲泡,经如丝的绵网过滤,再加入淡奶,那香浓醇厚的口感,是殖民历史与本土智慧融合的独特产物。它早以不是一杯饮品,而是香港人快节奏生活中,片刻的喘息与精神的寄托,是这座城市“狮子山精神”下,最温柔的日常。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香港的美食舞台才真正拉开高潮的序幕。庙街的夜市,是“深夜食堂”的代名词,更是本地平民美食文化的缩影。空气中弥漫着咖喱鱼蛋的辛辣、牛杂的浓郁、鸡蛋仔的香甜。你可以一边品尝着这些地道的街头小吃,一边感受着市井的喧嚣与活力。
在这里,食物与市井生活、江湖气息水乳交融,构成了香港最真实、最鲜活的一面。若想体验更高级的味觉享受,香港的海鲜料理绝不会让你失望。避风塘炒蟹,以饱满的蟹肉和铺满盘底的蒜蓉著称,辛辣味浓,是香港海鲜料理的经典之作。在铜锣湾的繁华背后,或许就隐藏着一家米其林星级餐厅,用最顶级的食材和最精湛的厨艺,诠释着“食在香港”的真谛。
香港的魅力,远不止于味蕾与夜色。它是一座法制森严的秩序之城,也是一个生活气息浓郁的天堂。这种独特的气质,源于其深厚而多元的文化底蕴,是一种在矛盾中寻求平衡的极致美学。
香港的语言,是其文化融合的最佳注脚。这里实行“两文三语”政策,书面上使用中文(繁体)和英文,口语上则通行粤语、普通话和英语。走在中环,你可能会听到金融精英用流利的英语敲定一笔跨国交易;转身进入旺角的茶餐厅,耳边又全是亲切而地道的粤语。这种语言的自由切换,不仅是沟通的需要,更是一种身份的流动与文化的包容。
香港的节日文化,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它既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庄重与温馨,也保留着耶稣受难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浪漫与狂欢。这些节庆,不仅是香港人祈福酬神的仪式,更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是本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顽强生命力的证明。它们如同一个个时间的锚点,让这座飞速运转的城市,始终能找到自己的根。
香港的历史,是一部交织着悲欢离合的宏大叙事。从被英国占领的屈辱,到回归祖国的自豪,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闪耀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每一步都走得波澜壮阔。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中环遗留的殖民时期建筑,还是九龙寨城公园里对那段“三不管”历史的追忆,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
导游口中的“法制社会”,正是在这复杂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石。它既是香港繁荣的保障,也构成了其独特的城市性格——一种在规则框架内,追求极致效率与个人自由的精妙平衡。这种秩序,是香港的骨架,而市井的烟火气,则是它温热的血肉。
当维多利亚港的晚风还带着一丝温热,我们一行人,早上8时20分,已经从香港上环码头乘船出发转道澳门,用时50多分钟时间。对于很多人来说,澳门是“东方拉斯维加斯”的代名词,是纸醉金迷的奢华之都,让我们看到了澳门机场,澳门机场也是世界唯一的最小的机场。
但于我而言,它更像一本等待翻开的立体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奇妙故事。女导游是一位热情的澳门本地人,她用地道的粤语和流利的普通话,为我们勾勒出澳门一天的轮廓。澳门的风景逐渐切换成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天际线。当船身缓缓靠岸,澳门那标志性的、带着南欧风情的建筑映入眼帘时,我知道,这场“冰与火”的旅程正式开始了。
导游在车上,介绍的澳门美食,也向我们介绍赌王何鸿燊产业,她讲澳门有50%的人,直接或间接的受惠于赌王产业。作为“澳门赌王”,其核心赌场包括澳门葡京赌场、新葡京赌场、澳门美高梅赌场和里斯本赌场,2014年那时11家,曾主导澳门博彩业长达40余年。
夏日的澳门,空气中弥漫着湿热的海风,但这丝毫没有减弱我们探索老城区的热情。跟团游的第一个好处,便是无需在陌生的街头辨认方向。导游带领我们穿梭脚下波浪起伏的黑白碎石路,两旁是粉黄、淡绿的葡式建筑,仿佛一秒穿越到了某个南欧小镇。
行程中的大三巴牌坊,是澳门最著名的历史地标,也是澳门八景之一。这座由青铜铸造、表面贴金的宏伟建筑,其实是圣保罗教堂的前壁遗址。历经数次大火,最终只剩这面孤壁,无声地矗立在那里,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向世人诉说着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
它既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也是时间无情流逝的象征,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与之相邻的炮台、澳门博物馆,以及香火鼎盛的妈祖庙,共同勾勒出澳门从军事要塞、宗教中心到民间信仰的完整历史脉络。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一种与香港截然不同的时间流速,缓慢、悠长,带着南欧式的慵懒与怀旧。
然而,澳门的另一面,是金碧辉煌的赌场,旅游去的也可玩两把,安保人员穿着黄西装,一楼的赌场内禁止拍照;赌场二楼是威尼斯水城与人造天空,有购物、餐饮、休闲的好去处。在霓虹灯的闪烁下,无数人怀揣着梦想与贪婪,在这里上演着一夜暴富或倾家荡散的悲喜剧。
导游提及的“八国联军表演”,那些扮演欠高利债的外国男女,以一种荒诞不经的方式,揭示了赌场背后光怪陆离的欲望世界。这不禁让人感到一丝悲凉,在奢华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挣扎。澳门的赌场,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全世界的欲望在此汇聚、碰撞、燃烧,最终化为灰烬或奇迹。
澳门的节奏似乎比香港慢了半拍。这里的市民同样过着夜生活,但上午的街道却异常宁静,商铺十点左右才懒洋洋地开门,人们的生活节奏,透着一股南欧式的悠闲。澳门的商贩显得更为实在,澳门人也更懂得享受生活。这种悠闲与香港的紧张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是两种不同人生哲学的并置。澳门像是一位看透世事的老人,在历史的荣光与欲望的喧嚣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回望这趟港澳之旅,心中百感交集。香港,是一座在钢铁丛林中建立起来的高度秩序化都市,它的繁华令人惊叹,它的规则令人敬畏,它的美食令人沉醉,它的人情却有时令人唏嘘。它像一个精密运转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严丝合缝,却也因此在冰冷的秩序中,偶尔显得有些疏离。而澳门,则更像一个光怪陆离的万花筒,一面是金碧辉煌的赌场与声色犬马的表演,另一面是古朴宁静的历史遗迹与悠闲自得的生活节奏。它在欲望与历史之间,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港澳,你有多少欢乐,就有多少悲凉;你有多少梦想,就有多少幻灭。那些璀璨的灯火,照亮了谁的笑脸,又映出了谁的泪光?这或许就是大都市的宿命,一个巨大的浮世绘,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或追逐,或沉沦,或旁观,最终都成为这幅画卷中,一笔浓淡不一的墨迹。
而我们,这些匆匆过客,带走了照片与记忆,留下了对这片土地无尽的思考与回响。我们惊叹于它的繁华,也触摸到它的孤独;我们品味它的美食,也感受到它的压力;我们理解它的历史,也困惑于它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在旺角的霓虹下,在皇后大道东的叮叮车上,我们找到了与自己的青春对话的密码。那些由港片港乐构筑的梦幻世界,在此刻变得触手可及,我们不再是隔着屏幕的仰望者,而是亲身走入其中的体验者。
或许,旅行的意义,正在于此——它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心灵的迁徙。在别人的城市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是对生命、对世界、对自我的一次深刻叩问。港澳之行,终将落幕,但那座城市的灵魂,那份在历史的回响与地标的辉光中交织的复杂情感,将永远留在心中,成为我们生命长河中,一段无法磨灭的深刻印记。我们曾是过客,但在记忆的深处,我们亦是归人。
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