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与时代的双重奏
— —评郑升家《国庆节与回族新锐作家马绍埔面谈》
安徽/王瑞东
郑升家以“昨夜星辰”为笔名写就的这首即兴之作,恰如其分地捕捉了文学交流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灵光。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两位写作者在伊宁的秋雨中相遇的时空坐标,更在简练的意象中展开了关于文学创作、时代责任与地域书写的多重思考。
诗歌的空间叙事极具特色。“傍晚细雨落伊宁”与“江南春城共论文”形成了微妙的地域对话。伊宁作为新疆的历史名城,与泛指江南的“春城”遥相呼应,构建起一个跨越东西的文化空间。这种空间设置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暗示着文学交流的无限边界,也隐喻着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细雨中的伊宁,成为思想交融的理想场域,湿润的空气里似乎也浸透着文字的芬芳。
时间维度上,诗人巧妙地将不同时态编织在一起。“回望关川十年功”指向过去的坚持与积累,“风过唐布拉逢春”则昭示着当下的生机与未来的希望。这种时间跨度不仅勾勒出作家成长的轨迹,也暗示着文学创作需要经历的沉淀与蜕变。马绍埔作为“回族新锐作家”的身份,在这一时空叙事中更显意味深长——他既是特定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也是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生力军。
诗歌下半部分转向对文学创作的直接思考。“发掘主题出新意/紧跟时代有转机”看似直白,实则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核心命题。在信息爆炸的当代,如何从司空见惯的日常中挖掘新意,如何在与时代的对话中找到创作的转机,确实是每个写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诗人提出的解决方案颇具深意:“启蒙人间写大荒”。这里的“大荒”既可指新疆广袤的自然景观,也可喻指人类精神的原野,写作因此成为一种双重启蒙——既照亮现实,也启迪心灵。
“乌孙天马”意象的出现,将诗歌推向高潮。乌孙是古代西域王国,以出产良马闻名,天马象征着自由、力量与超越。这一意象的选择既扎根于新疆的地域特色,又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文学想象力的象征。在诗人看来,真正的文学创作应当如天马行空,既脚踏现实的大地,又能驰骋于想象的天空。
作为一首“速记”诗,这首诗保留了现场交流的即时性与生动性,却又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起丰富的意蕴层次。诗人没有沉溺于空泛的抒情,而是将个人体验与文学思考紧密结合,在具体的时空坐标中展开抽象的创作讨论。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诗歌既有个体的温度,又有思想的深度。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郑升家的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学创作的新视角。它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学既需要扎根特定的土地与文化,又需要具备超越地域的视野与胸怀;既要回望来路的积累,又要面向未来的可能;既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又要保持精神的独立。正如诗中所暗示的,真正的文学创新,发生在伊宁的细雨与江南的春色相遇之时,发生在关川的坚守与唐布拉的春风对话之处。
(2025/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