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的目光和课桌里的江湖
文/蒋帅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进教室,窗外的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也在静静聆听这节语文课。老师站在讲台上,手中的课本随着他抑扬顿挫的讲解轻轻摆动,正带领我们细细品味《学评》。
而我的心思却早已飘远。身旁的小桀和小珩像是两个不安分的小闹钟,不停地在我耳边制造“动静”。我也不甘示弱,悄悄从课桌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小纸条,上面画着一个滑稽的小人,正张牙舞爪地做着鬼脸,旁边还写着:“老师像不像这个?”小桀一看,忍不住笑出了声,赶忙捂住嘴,肩膀却仍控制不住地抖动。
这时小珩也凑了过来,眼睛亮晶晶的,压低声音说:“别笑别笑,等下被发现了!”可他自己嘴角早已高高扬起,显然也觉得十分有趣。正当我们三个埋头偷笑时,老师突然提高音量:“有些同学,上课要专心,不要开小差!”我们猛地抬起头,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赶紧装出一脸无辜的样子望向老师。老师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片刻,我心里“咯噔”一下,仿佛有只小鹿在乱撞,暗想:“不会被发现了吧?完了完了……”幸好老师只是轻轻摇了摇头,便继续讲课。
我松了口气,可没过多久又不自觉地活跃起来。我从书包里摸出一把萝卜刀,在手中“咔嗒咔嗒”地摆弄。声音虽然不大,但在安静的教室里却格外清晰。我玩得正起劲,小桀也被吸引过来,目光紧紧盯着萝卜刀。看出他也想试试,我便顺手递了过去。
接着我又从课桌里掏出一本漫画书,趁老师转身写板书的间隙,用手肘轻轻碰了碰小桀,压低声音说:“嘿,你看这个,有个怪兽长得特别搞笑,名字叫‘足訾’。”我刚把书推过去,小桀就已经笑得抱紧了肚子。小珩听到动静,转头问我们在笑什么。我向他展示了那只怪兽的滑稽模样,他也顿时笑得直不起腰。
“咳咳!”老师突然清了清嗓子,吓得我们浑身一哆嗦。我手忙脚乱地把漫画书塞回课桌,三个人迅速坐得笔直,装出一副认真听讲的模样,心却在胸腔里“砰砰”直跳,仿佛揣了几只兔子。老师的目光在我们身上扫过,那眼神仿佛早已看透一切,我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心里默念:“千万别被发现啊,不然可就惨了!”好在老师只是微微皱了皱眉,便继续讲课,我们这才长舒一口气。
下课铃响起时,老师合上课本,目光严肃地看向我们三人:"小桀、小珩,还有你,到讲台上来。"我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我们三个磨磨蹭蹭地走上讲台。
"看来你们三个今天上课很有想法啊。"老师的声音不紧不慢,"既然这么有创意,那就奖励你们每人一篇1000字的小作文,下周一交。"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我的脸烧得发烫,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周一早上,我们把作文交给老师时,他仔细地翻看着,嘴角微微上扬:"写得不错,看来你们确实认真反思了。”
这次语文课上的小插曲,就像一场轻快却发人深省的闹剧,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那以后,每当我又在课堂上心猿意马、想要开小差时,总会想起老师那略带失望的眼神,便立刻收敛心神,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
【作者简介】
蒋帅,12岁,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初一8班学生!一个正值豆蔻年华、充满好奇心与梦想的12岁少年。站在青春的起跑线上,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准备迎接每一个挑战和机遇。
讲台上的目光与课桌里的江湖——论“三和教育”理念在课堂纪律引导中的实践与升华
文/刘玉荣
摘要: 本文以一堂语文课上的纪律小插曲为叙事基础,运用孟国泰先生提出的“与己和、与人和、与天和”的“三和”教育理念进行剖析。文章认为,一次看似普通的课堂违纪事件,其背后是学生内在心神不宁(与己不和)、同伴互动失度(与人不和)及与课堂环境相悖(与天不和)的综合体现。而教师富有智慧的处理方式,并未诉诸简单的批评惩罚,而是通过一种“创造性补偿”的作业,将一次冲突转化为促进学生实现“三和”的契机,实现了教育行为从管理到育人的本质升华。
关键词: 三和理念;课堂纪律;教育智慧;自我管理;同伴关系
一、 引言:教室里的“微观江湖”
教室是一个独特的场域。讲台上,教师传递着人类文明的薪火,那是知识与规则的世界;课桌下,学生涌动着的青春活力与奇思妙想,构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微观江湖”。文首的叙事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者间的张力:阳光、课堂与《学评》代表着有序的“天和”环境,而传递纸条、把玩萝卜刀、偷看漫画书则是“江湖”里不安分的涟漪。如何理解并引导这种张力,而非简单地压制,是教育艺术的体现。孟国泰老师的“三和”理念(与己和、与人和、与天和)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分析框架,让我们看到这次事件远不止是纪律问题,更是一次引导学生走向和谐发展的教育实践。
二、 身体在课堂,心神在“江湖”:一次“三不和”的事件分析
该事件中的三位主角,其行为恰恰是“三和”理念的反面教材,处于一种“三不和”的状态。
1. 与己不和:心神分离的内在失序“我的心思却早已飘远”,这句话精准地描述了“与己不和”的状态。学生未能实现内在的专注与平静,理智上知道应当听课,但情感与意志却被更有趣的刺激所吸引。这种内在的失序是开小差行为的根源。后续的玩萝卜刀、看漫画,都是试图用外部活动来填补或迎合这种内在的躁动,而非真正地管理情绪、回归专注,与真实的自我需求(获取知识)相和谐。
2. 与人不和:同伴互动的失度与越界同伴交往(“江湖义气”)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然而,恰当的“与人和”需建立在合宜的时机与场合之上。小桀、小珩和“我”的互动,从窃窃私语到分享滑稽画、传递玩具和漫画,其内容本身或许无伤大雅,但其时机和场合选择了课堂讲授时间,其方式影响了课堂的安静氛围,这就构成了“与人不和”——他们的互动是以破坏集体共有的学习环境为代价的,是一种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不尊重,未能实现个人愉悦与集体利益的和谐统一。
3. 与天不和:行为与课堂环境的悖逆“天和”在此处可理解为与周围环境、客观规律及集体规则的和谐。课堂有其天然的规则和氛围要求,即专注、聆听与思考。沙沙的树叶声、“抑扬顿挫的讲解”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天时地利”。而“咔嗒”的玩具声、窃窃私语和压抑的笑声,则成了极不和谐的音符。学生的行为与课堂环境的节律和要求产生了直接冲突,这是典型的“与天不和”。他们未能意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一部分,有责任去维护而非破坏其和谐。
三、 讲台上的目光:教师“三和”智慧的引导艺术
面对这场“江湖风波”,教师的行为并未止步于纪律维护,更蕴含了深层的教育智慧,旨在引导学生回归“三和”。
1. “目光”的警示:对“不和”状态的敏锐觉察与温和提醒教师两次通过“提高音量”、“清嗓子”和目光扫视进行提醒。这并非粗暴的打断,而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信号,如同校准乐器的音准,试图将学生拉回和谐的频率。这种提醒保护了课堂的整体环境(维护天和),也给了学生自我纠正的机会(促进己和),是“与天和”理念的实践。
2. “创造性补偿”的惩罚:将“不和”转化为“和”的契机教师最终的处理方式极具智慧。让写一篇1000字作文的“奖励”,堪称点睛之笔。
促进“与己和”:写作文是一个内化与反思的过程。学生必须静下心来,回顾事件,剖析自身行为的不当之处及其影响。这强制性地完成了一次从“心神飘远”到“专注内省”的转变,实现了与自我内心的深度对话与和解。
重塑“与人和”:反思内容必然涉及对同伴影响的思考,以及对打扰老师和同学的歉意。这个过程引导他们理解,真正的“和”不是一起破坏规则,而是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实现“与天和”:作文任务本身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深化(语文课写作文)。学生通过另一种形式回归了学习的正轨,用创造性的劳动补偿了之前对课堂环境的破坏,重新与课堂的学习本质相和谐。
3. 最终的认可:闭环与升华老师审阅后“写得不错”的肯定,至关重要。它意味着学生的反思得到了接纳,他们的努力获得了认可。这不仅修复了师生关系,更让这次经历以一个积极的信号结束,使学生真正将教训内化于心,达到了“自那以后,……便立刻收敛心神”的长期教育效果。
四、 结论与启示:从纪律管理到心灵和谐的教育
这起“讲台上的目光与课桌里的江湖”的博弈,最终以一场充满教育智慧的“创造性妥协”告终。它启示我们:
1. 学生的违纪行为往往是“三不和”的综合表现,教育者应洞察其背后的心理、社交和环境动因,而非就事论事。
2. 最高明的纪律管理是引导学生走向自我实现式的“和”。惩罚的目的不应是惩戒本身,而应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通向“与己和、与人和、与天和”的路径。教师的职责是做一个智慧的“导航员”,而非冷酷的“裁判官”。
3. 孟国泰先生的“三和教育”理念提供了一个极具人文关怀和实践价值的教育框架。它让教育者超越简单的行为矫正,着眼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和谐发展,将每一次课堂互动都视为滋养生命的契机。
最终,那讲台上意味深长的目光,看管的不仅是课桌里一时的江湖风波,更守护着每一个年轻心灵走向成熟、和谐与丰盈的未来之路。
【作者简介】
刘玉荣,网名:剑胆琴心,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花都区作家协会成员,丹东市作家协会成员。初中语文教师,爱好书法、写作、围棋等。
【青力点评】
刘玉荣老师的这篇文章以课堂纪律小插曲为切入点,巧妙运用孟国泰的“三和教育”理念(与己和、与人和、与天和)进行分析,结构清晰、层层递进。作者从事件描述到原因剖析,再到教师智慧引导的解读,展现了教育从管理到育人的升华过程。文章亮点在于:将“三和教育”理念与具体课堂情境有机结合;叙事生动,分析深入,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启示;教师“创造性补偿”处理方式的解读尤为精彩;最终回归教育本质,强调人格和谐发展。这是一篇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的教育随笔,对一线教师有实际指导意义。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