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
作者:田金轩(湖北)
请举起森林般的手
制止沙对绿洲的啃噬——
那不是迁徙的序曲
是草木在沙下的窒息
请举起森林般的手
制止火对草原的吞噬——
那不是涅槃的仪式
是蹄印在焦土的消逝
制止噪音啃食黎明的耳
让露珠听清花开的呢喃
制止塑料淤塞海洋的脉
让珊瑚挣脱浊流的纠缠
制止猎枪对准黄昏的胸
别让羽翼在枪响后凋零
制止贪婪凿穿山脉的骨
别让矿藏成大地裸露的创痛
看鱼翻白肚皮 浮在油污里
忘了游的弧度
看花褪尽颜色 立在毒风里
等不到蝶的眷顾
我们的手 该是春风的形状
拂醒每寸冻土的渴
我们的掌 该是星空的模样
盛着微光 照亮微小的生长
请让森林般的手 织成经纬
兜住濒危的鲜活——
让兽有旷野可奔
让星有夜空可泊
让沙退向荒漠的界碑
让火记取温暖 而非焚毁
让呼吸都不必悬着心
让明天 认得清 今天的清澈
制止砍伐腰斩年轮的诗
让树影铺展岁月的长卷
制止排放涂改云朵的信
让雨滴带着天空的清甜
看树桩在林子里 数空洞的年轮
像在默诵 被撕碎的家谱
看禾苗在田垄上 扭着腰身
在化肥里 失了本真的魂
我们的手 该是河流的走向
绕过险滩 滋养干涸的心房
我们的指尖 该是嫩芽的锋芒
刺破荒芜 顶开希望的土壤
请让森林般的手 连成堤坝
拦住所有向破碎的倾轧——
让沙归沙丘的安稳
让水归河床的温驯
让噪音放低喧嚣的音量
让塑料回到回收的去向
让每个存在 都活得被尊重
让未来 从年轮里 读出
此刻掌心 攥紧的 春天
请举起森林般的手
制止推土机碾过蚁穴的晨——
那不是土地的翻新
是数万触须 同时折断的疼
制止路灯掠夺星空的暗
让蟋蟀找得到歌咏的坐标
制止农药绞杀蚯蚓的道
别让泥土 成了无血脉的石膏
看蜂群撞向紧闭的窗
翅膀的频率 碎成最后的电报
看苔藓从岩壁剥离
像老人手背 褪尽纹路 再难生长
我们的手 该是蚁穴的穹顶
为微小的忙碌 撑起一寸安稳
我们的指缝 该漏下月光的银
给夜行的虫 铺条不迷路的径
曾有古人 在斧柄刻“时禁”二字
让山林在落叶里 养足来年的力
而今我们 却在仪表盘上 算砍伐的速
把“永续” 读成 一次性的贪欲
制止化工厂涂改空气的味
让孩子吸进草腥 而非消毒水
制止水电站腰斩河流的路
别让洄游的鱼 在闸门下 耗尽鳞甲
看候鸟改了又改迁徙路线
GPS里 找不到去年的湿地 今年的海
看古树用年轮写下遗嘱
“别让我的根 成博物馆标本的骨”
我们的手 该是迁徙的路标
为迷路的翅膀 指认方向
我们的掌纹 该是河流的契约
让每滴水 沿祖先的河道 静静淌
请让森林般的手 长成界碑
在欲望边缘 刻“止步”的箴言——
让虫有啃叶的权利
让种有喊春的胆
让路灯只照亮脚下的路
让推土机绕开蚁群的国度
让文明带着敬畏生长
让未来 从化石里 读懂
此刻掌心的温度
请举起森林般的手
制止集装箱钉死滩涂的床——
那不是港口的扩张
是弹涂鱼 最后产卵地 被钉上钢钉
制止除草剂扫荡田埂的绿
让马齿苋 与稻穗 共分一片阳光
制止高尔夫剃光山坡的发
别让蜥蜴 连躲雨的石块 都成禁区
看菜农把农药瓶丢进渠
“剧毒”泡软了蝌蚪的尾巴
看游客用刻刀划崖壁
石屑纷飞 像山掉下来的 细碎泪
我们的手 该是滩涂的堤坝
为退潮后的幼鱼 守住湿润的沙
我们的指尖 该是田埂的笔
让野花 在稻浪边 开成星星
曾有渔人 对大海行“谢鱼礼”
网眼留三分 让小鱼带子孙回来
而今我们 却用绝户网兜底捞
把“丰收” 熬成 渔网里 空洞的月光
制止塑料颗粒渗进食物链
让母乳里 别掺化纤的碎屑
制止基因编辑垄断种子的权
别让农民 种着 不能留种的稻
看牧民对着干涸草场数羊骨
每根骨头 都刻着去年雨水的重
看守林人用松脂粘合鹰的骨
伤口愈合处 长出比钢铁硬的疤
我们的手 该是草场的秤
称得出每只羊 该吃多少草 留多少根
我们的掌 该是种子的仓
让老品种 在陶罐里 睡过又一个冬
请让森林般的手 织成传送带
把城市垃圾 运回该去的站——
让拾荒人弯腰的弧度 不被笑
让他们指尖 捡起的 不只是废品 还有尊严
制止景区给古树套霓虹枷锁
别让千年银杏 成了炫目的傀儡
制止网红猎奇秘境的静
别让无人区 成直播下 褪色的标本
看摄影师为拍雪豹 故意投毒
快门声里 藏着比兽性冷的欲望
看志愿者跪在冰面捡塑料
手套破处 血染红 一块浮冰
我们的手 该是镜头的遮罩
按快门时 先问 会不会惊扰
我们的指甲缝 该卡着泥土的色
证明我们 从未站在自然的对面
曾有部落 认山鹰为祖先化身
每片羽毛 都藏着对天空的敬畏
而今我们 却把动物关进玻璃笼
用“科普”的名 贩卖它们的孤独
制止海洋馆训练海豚的尾
让鳍拍的是浪 而非表演的节拍
制止象牙雕刻炫耀生命的贵
别让艺术品 淌着大象的眼泪
看驯兽师用鞭子教黑熊作揖
每个动作 都有骨骼错位的响
看科考队员给候鸟系追踪器
荧光棒在羽间 像温柔的针 缝合迁徙的路
我们的手 该是牢笼的钥匙
转开 自由的方向
我们的掌纹 该是和解的契约
让人类与万物 重坐一条板凳
请让森林般的手 长成森林——
根在地下 织保护土壤的网
叶在天上 搭为飞鸟遮雨的棚
每片叶子 都写同一句话:
“别让世界 只剩下 我们的脚印”
《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守护自然的深情呐喊与多维赞歌
作者:文昌阁
《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是田金轩创作的一首极具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环保主题诗歌,诗人以激昂的笔触、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奏响了守护自然的深情乐章,同时展现出多维度的亮色,蕴含着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价值。
强烈呼吁与警示下的深刻危机洞察
诗歌开篇便以“请举起森林般的手”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号召语,营造出宏大且紧迫的氛围。“森林般的手”象征着人类团结起来的强大力量,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为保护自然提供坚实的支撑。诗中列举了众多破坏自然的现象,“沙对绿洲的啃噬”“火对草原的吞噬”,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环境遭受的严重破坏,仿佛让我们亲眼目睹了沙砾如贪婪的猛兽般侵蚀着绿洲的生机,烈火如疯狂的恶魔般肆虐着草原的宁静。“噪音啃食黎明的耳”“塑料淤塞海洋的脉”等描写,更是将破坏的残酷性和无情性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自然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文化传承与生态智慧的交融启迪
诗中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相融合。“曾有古人,在斧柄刻‘时禁’二字,让山林在落叶里,养足来年的力”,这一描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态平衡的深刻理解。“时禁”制度是中国古代生态保护的重要实践,它强调在特定的时间禁止砍伐、狩猎等活动,以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诗人通过引用这一典故,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更启示我们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生态保护的灵感。同样,“曾有渔人,对大海行‘谢鱼礼’,网眼留三分,让小鱼带子孙回来”,“谢鱼礼”体现了渔民对海洋资源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而“网眼留三分”则蕴含着朴素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也为现代生态保护提供了文化支撑,让我们明白保护自然是一种文化传承,是对祖先智慧的延续。
丰富意象与画面感构建的视觉冲击
整首诗充满了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且触目惊心的画面。“鱼翻白肚皮,浮在油污里”“花褪尽颜色,立在毒风里”“树桩在林子里,数空洞的年轮”等描写,通过视觉上的冲击,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世界。这些画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自然生态的衰败和生命的脆弱,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保护的紧迫感。同时,“我们的手,该是春风的形状”“我们的掌,该是星空的模样”等比喻,将人类的手赋予了美好的象征意义,与前面破坏自然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了对自然修复的期望,也暗示了人类在保护自然中应承担的责任。
人性光辉与道德觉醒的闪耀力量
诗歌中多处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道德的觉醒。“志愿者跪在冰面捡塑料,手套破处,血染红,一块浮冰”,志愿者们不顾自身安危,用行动践行着对自然的关爱和保护。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善良和责任感,是对破坏自然行为的无声抗议。“科考队员给候鸟系追踪器,荧光棒在羽间,像温柔的针,缝合迁徙的路”,科考队员们以科学的方法和温柔的态度对待自然,他们的工作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危机时的积极一面,他们的行为激发了我们内心的道德良知,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加坚定地投身到自然保护的行动中。
深刻对比与反思引发的时代之问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引发读者的深刻反思。“曾有古人,在斧柄刻‘时禁’二字,让山林在落叶里,养足来年的力”与“而今我们,却在仪表盘上,算砍伐的速,把‘永续’,读成一次性的贪欲”,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现代人类的贪婪进行对比,凸显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类观念的转变。“曾有渔人,对大海行‘谢鱼礼’,网眼留三分,让小鱼带子孙回来”与“而今我们,却用绝户网兜底捞,把‘丰收’,熬成渔网里,空洞的月光”,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在对待自然时的短视和自私。这种对比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人类行为的变化,从而引发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回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
生态美学与诗意表达的融合之美
诗中运用了大量生动而富有美感的意象,构建了独特的生态美学。“我们的手,该是春风的形状,拂醒每寸冻土的渴;我们的掌,该是星空的模样,盛着微光,照亮微小的生长”,诗人将人类的手比喻成春风和星空,赋予了人类的手以自然的美感和生命力。这种比喻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人类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更营造了一种充满诗意和温情的氛围。“让沙退向荒漠的界碑,让火记取温暖,而非焚毁;让呼吸都不必悬着心,让明天,认得清,今天的清澈”,这些诗句描绘了一个和谐、美好的自然景象,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纯净和宁静。诗歌通过这种诗意的表达,将生态保护的理念与美学感受相结合,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自然的美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美好愿景与期望勾勒的未来蓝图
在批判破坏行为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让兽有旷野可奔,让星有夜空可泊”“让每个存在,都活得被尊重,让未来,从年轮里,读出此刻掌心攥紧的春天”等诗句,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诗人希望通过人类的行动,让自然恢复生机,让万物都能在自己的家园中自由生长。这种美好的期望给读者带来了希望和动力,激励人们积极投身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
全球视野与时代担当的彰显使命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自然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首诗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它关注到了世界各地的生态问题,如“看候鸟改了又改迁徙路线,GPS里,找不到去年的湿地,今年的海”,候鸟迁徙路线的改变反映了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这是一个跨越国界的生态问题。诗人以全球视野审视自然保护,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应对生态危机。“请让森林般的手,长成森林——根在地下,织保护土壤的网;叶在天上,搭为飞鸟遮雨的棚”,这里的“森林般的手”象征着全球人类的力量,诗人希望人类能够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一个保护自然的全球网络。这种全球视野和时代担当,使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以其强烈的呼吁、深刻的反思、丰富的文化内涵、闪耀的人性光辉、优美的诗意表达和宏大的全球视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守护自然的全景画卷。它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宣言,引领我们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