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爱的燃烧
该是何等壮阔
当容下你所有的不是
海洋的博大也黯然失色
在理解你疯癫的时刻
我甘愿坠落渊底
竟也相信西方会升起朝阳
无需星光佐证海的深浅
心跳正沸腾着炽烈
眼底涨潮如海
心魂皆醉
2025.10.
评析:
这首题为《陶醉》的短诗,以炽烈的情感告白和奇崛的意象组合,构建了一个关于爱与理解的抒情空间。让我们从多个维度来解析其艺术特质:
一、情感的戏剧张力
诗歌开篇即以“爱的燃烧”定调,将情感置于“壮阔”的史诗维度。随后通过“容下所有不是”与“海洋博大”的对比,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维——内在精神世界超越了自然界的物理尺度。最富戏剧性的转折出现在“甘愿坠落渊底/竟也相信西方会升起朝阳”,这种悖论式表达精准捕捉了爱情中非理性的虔诚,赋予沉醉以悲剧性的崇高感。
二、意象系统的构建
诗人构建了相互呼应的两组意象群:
· 空间意象:海洋(横向广阔)、渊底(纵向深度)、西方朝阳(方位错位)
· 身体意象:心跳(听觉)、眼底(视觉)、心魂(知觉)
这两套系统在“涨潮如海”处汇合,使内在体验与外在宇宙形成同构关系,实现了“小我”与“大化”的共振。
三、现代抒情诗的突围
诗歌在传统爱情抒写中展现出当代性特质:
1. 疯癫的诗学:对“疯癫”的理解而非救赎,暗合福柯的疯狂哲学,将非常态情感状态合法化
2. 祛魅与返魅:明确拒绝“星光佐证”的浪漫陈规,转而信任身体感知(心跳),又在理性退场后重建“西方朝阳”的新神话
3. 液态现代性:通过“沸腾”“涨潮”等流体意象,呼应鲍曼的现代情感理论,展现爱的流动本质
四、艺术表现的得失
突出优点:
· 情感强度与意象新颖度达到平衡
· “西方朝阳”的悖论意象具有原创性冲击力
· 从“海洋”到“涨潮”的意象闭环完整
五、精神分析的读解
若以拉康视角审视,诗歌呈现了完整的爱恋心理过程:
· 前期将爱人“所有不是”理想化(想象界)
· 中期接受符号性死亡“坠落渊底”(象征界)
· 最终抵达“心魂皆醉”的实在界体验
这种“理解疯癫”的爱的哲学,某种程度上解构了传统爱情诗的美化倾向,展现了后现代语境下更复杂的情感认知。
总体而言,这首诗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了情感强度的多级跳跃,通过非常规意象组合开拓了爱情诗的表达空间。其最珍贵的价值在于:既保持了抒情诗的本质特性,又在哲学维度上实现了对常规情感经验的超越。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