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那些奠定共和国根基的红色印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
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神州大地处处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的庄严时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将目光投向福建长汀——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红色沃土,共同探寻人民军队与人民政权建设的伟大起点。
为什么是长汀:中央苏区的东方门户
长汀之所以成为红色重镇,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要冲,长汀自古就是商贸重镇,物产丰富,素有“闽西明珠”之称。更为重要的是,长汀与红都瑞金仅距40公里,是守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名副其实的东方门户。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入闽,长汀由此成为红军在福建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里深厚的群众基础、发达的手工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红色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选择了长汀,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长汀是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
长岭寨大捷:红色政权的物质基石
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在长岭寨取得入闽首战大捷,一举歼灭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这场胜利不仅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完整接收了被服厂和缝纫设备,为第一套红军军装的诞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保障。
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这次胜利,不仅解决了红军的给养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红军正规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正是这场胜利,让红军首次具备了统一着装的能力,为后续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当我们凝望国庆阅兵式上现代化人民军队的雄壮英姿,怎能忘记长岭寨的春天里,红军战士第一次穿上统一军装时,脸上绽放的自豪与荣光。那是人民军队走向正规化的第一个脚印。
辛耕别墅:共和国雏形的伟大探索
辛耕别墅作为红四军入闽后的指挥中枢,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政权建设实践。毛泽东同志在此开展的“六种人”调查会,开创了党的调查研究之先河,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1929年3月20日,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在这里制定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这一重要决策,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描绘了宏伟蓝图,是共和国诞生前的一次关键预演。
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时刻,我们深切体会到,正是辛耕别墅里那些彻夜不熄的灯火下进行的深思熟虑,照亮了共和国诞生的道路。
第一套军装:人民军队正规化的里程碑
利用长岭寨战役缴获的物资,红军在长汀创建了首个正规被服厂。新军装采用列宁装式样,佩戴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寓意“红旗普照全国”。统一的军装显著提升了部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重塑了军队的精神面貌。
朱德同志率先穿上新军装,全军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这支着装整齐、纪律严明的军队,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
七十六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目睹国庆阅兵式上现代化人民军队的飒爽英姿,更能深切体会那第一套军装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与开创意义。
汀州试院:红色政权的伟大实践
汀州试院这座始建于宋代的科举考场,在革命岁月里焕发出新的光彩。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隆重召开,宣告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这座古老的建筑由此成为福建红色政权的摇篮。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等八个部门,建立了完整的工作机构。在这里,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令,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汀州试院作为红色政权的见证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早期执政实践的重要探索,是共和国制度建设的宝贵预演。
今天,当我们回顾共和国的成长历程,汀州试院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页。它告诉我们,共和国的根基正是建立在这样一次次伟大的实践探索之上。
长汀与瑞金:红色首都的坚强后盾
长汀与红都瑞金唇齿相依,形成了完整的革命根据地体系。长汀发达的工商业为瑞金中央机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这里生产的军服、斗笠、药品等物资,通过绵延的运输线源不断地运往瑞金,支撑着红色政权的日常运转。
长汀还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重要枢纽。以永源祥杂货店为掩护的交通站,先后护送了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200多位领导人安全进入中央苏区。这条“中央苏区生命线”的存在,使得长汀成为连接白区与红都的重要桥梁,在危急时刻保障了革命火种的延续。
福音医院:革命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
长汀福音医院在傅连暲院长的领导下,成为中央苏区最重要的医疗基地。这里不仅救治了无数红军将士,更树立了“救死扶伤,革命人道主义”的崇高典范,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精神基础。
毛泽东同志曾在福音医院老古井畔休养四个月,期间进行了大量社会调查和理论思考。这里不仅是医治伤病的场所,更是滋养革命思想的沃土。傅连暲医生后来毅然带领全院投身革命,被赞誉为“红色华佗”,他的选择代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革命事业的认同与奉献。
在欢庆共和国生日的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所有像傅连暲一样为革命事业贡献智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奉献精神永放光芒。
何叔衡:用生命践行誓言的光辉榜样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叔衡在长汀的革命实践中展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他随身携带的“三件宝”——布袋子、记事本和手电筒,体现了他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务实作风。
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他的牺牲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丰碑,成为后人永远敬仰的榜样。
在共和国生日到来之际,我们深切缅怀所有像何叔衡一样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先烈们。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
红色小上海:苏区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
长汀作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这里建立了完整的军需民用工业体系,包括红军被服厂、红军斗笠厂、红军印刷厂等,为红色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探索了战时经济管理的有效模式。
长汀的经济建设经验,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今天,当我们欢庆共和国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时,永远不能忘记长汀这座苏区“经济特区”的历史贡献。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能力的最早证明。
瞿秋白:革命知识分子的精神旗帜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长汀罗汉岭英勇就义。就义前他高唱《国际歌》,展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他在狱中写下的《多余的话》,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党员对革命的深沉思考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深度。
他的牺牲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在庆祝共和国生日的今天,瞿秋白等革命先烈的精神依然光芒四射,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七十六载风雨兼程,七十六年砥砺奋进。从长汀传承的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共和国的血脉之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长汀的红色印记,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共和国来之不易,初心使命永志不忘。
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长汀的红色印记中汲取磅礴力量,共同谱写共和国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长汀的红色故事,必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作者余开华,1969一1973年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编辑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