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藤
文/李广昌
初秋时节,与友人同登钟鼓岩。行至山腰,于悬崖边缘瞥见几株龙须藤,枝叶葳蕤,长势正盛。此藤名由,源自其根茎切开后所现的纹理——如菊花绽瓣,轮盘层叠,瓣心淡赭,瓣缘深赭,在我大余一带,民间唤作“红公朗”。
龙须藤最早以“过江龙子”之名载于《生草药性备要》。其别名繁多,如过岗龙、乌藤、串鼻藤、九龙藤、羊蹄风等,每一名背后,皆藏一段草木与人间交织的往事。而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龙须藤”这一名字的来历。
相传古时岭南有药农,深入密林采药,忽见一藤蜿蜒如龙,卷须纤长,似龙须轻扬,盘石绕树,宛若九龙共守秘境。药农取藤煎服,竟医好多年风湿之疾。自此,人称此藤为“龙须藤”,亦名“九龙藤”。
龙须藤为豆科攀援灌木,长可达七米。茎表光滑,呈棕褐色,断面可见清晰菊花纹,小枝密被棕色短柔毛。叶互生,形如卵心,先端微凹或二裂,基部浑圆或心形,具七条主脉,清晰可辨。叶柄修长,花白色,腋生。果实为扁平豆荚,内含种子三至五粒。
龙须藤多生于山坡、溪畔、疏林或灌丛之间。
其根、茎、叶、种子皆可入药。
根茎味甘微苦,性温,具祛风除湿、行气活血之效,常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偏瘫、胃脘痛、疳积、痢疾等症。
叶味甘苦,性温,可利尿、化瘀、理气止痛,主治小便不利、腰痛、跌打损伤及目翳。
种子名曰“过江龙子”,味苦辛,性温,能行气止痛、活血散瘀,适用于胁肋胀痛、胃脘痛与跌打瘀伤。
龙须藤虽为地方习用药材,多为民间自采自用,学院医者少有用于临床,然在乡野民间,其疗疾之能却代代相传。
譬如风湿关节痛、腰腿不适,可取龙须藤配骨碎补、南天竹,加少许水酒煎服。
跌打损伤,以龙须藤干根茎煎汤内服。
劳伤腰痛,可蒸猪腰佐龙须藤根共食。
骨折之处,可取龙须藤二层皮四份,配鲜桃树根、竹叶椒、鲜鹅不食草各一份,捣烂后调酒外敷。
偏瘫者,以龙须藤根与猪肉共煮,加黄酒调味,饮汤食肉。
心胃气痛或痢疾,单味龙须藤根煎水即可。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可配两面针同煎。
小儿疳积或病后体弱,以龙须藤根蒸猪瘦肉或猪肝服食。
发痧腹痛、胞衣不下、癫痫等症,亦有相应配伍方剂。
外用方面,天疱疮可以龙须藤与盐夫木、小乳汁草、青矾共煎洗患处;打伤肿毒,则取鲜叶捣烂外敷。
现代研究发现,龙须藤含多种甲氧基黄酮、龙藤甙及没食子酸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皆有抑制作用。民间以之治痢,竟与实验结论不谋而合。
然而,龙须藤治疗癫痫、偏瘫等疾的深层机制,现代医学尚未能全然阐明。这些未解之谜,正如草木与人体之间暗藏的千丝万缕,静候来者在中医药振兴的春风中,一一破译,续写本草新篇。
